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六问社区基层治理

2021-05-10 01:29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六问社区基层治理

原标题:党在基层“我为群众办实事”特别报道之公开课

六问社区基层治理

编者按

基层党务工作者们在社区里摸爬滚打,在处突、社区动员、统筹服务等各方面都积累了不少经验,虽然很多还未来得及进行系统梳理,似乎缺少些理论提升,但是那种从实践中“悟”来的智慧和灵性仍然能给基层治理带来很多启发。在这组报道中,我们请来六位基层社区书记“授公开课”,并出了模拟“试题”,请读者分析其中的“治理智慧”。与一般授课不同的是,这些“课件”、“试题”都是活生生的事实,也许,它就发生在昨天。

本期出场授课人

东城区东花市街道枣苑社区党委书记  刘丹

海淀区永定路街道六街坊社区党委书记  彭玉玲

石景山区八角街道八角中里社区党委书记  李美红

房山区拱辰街道渔儿沟村党支部书记  梁志全

昌平区霍营街道霍家营社区党委书记  李宝忠

平谷区马昌营镇紫贵佳苑社区党支部书记  于文玉

第一课

面对繁杂的工作,如何化压力为动力?

授课人:于文玉

作为社区书记,我认为化压力为动力的办法不外乎就两个,一是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为老百姓办实事儿;另一个就是自我心理调节,永远不要忘了自己的初心。

我们是个新成立的社区,刚来时班子成员就3个人,面对的却是1857户居民。物业和业主间矛盾严重,同时存在社区资金紧张、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作为新来的书记,我压力很大。当我听说小区里有个500多人的业主微信群,我马上加到这群里“潜伏”了三个月,这是我解决各种问题的一个“突破口”。群里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大家有什么意见,我都默默记下,同时去做物业经理的工作,成为居民和物业之间的“润滑剂”,电梯坏了督促物业及时修;渣土路不好停车又有扬尘,我“吹哨”解决……当然,我也有撑不住的时候,也掉过眼泪、也委屈过。在社区繁杂的工作中,化压力为动力的自我心理调节也很重要,我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哭一鼻子擦干眼泪接着干。“为居民服务永远在路上”是我的座右铭,辛苦的时候我也会用这句话鞭策自己,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下去。

文案整理/本报记者  林艳

第二课

如何在看似不合理的百姓诉求中发现合理性?

授课人:彭玉玲

我刚到六街坊社区工作时,六街坊东社区大门内私设了一个菜摊,不仅破坏小区环境、堵塞内部道路,还存在消防隐患。在多方工作下,菜摊被清除出社区。没想到此举却引发部分居民的强烈不满,他们聚集在居委会门口,甚至直接进入我的办公室当面指责……后来我发现,居民的核心诉求其实很简单——恢复菜摊。

但我依然感到费解。清除菜摊是为了营造更安全、更整洁的社区环境,而且社区外的超市也能买菜,这个诉求不合理啊!如果止步于此,问题就陷入了僵局。作为社区书记,必须善于在不合理诉求中发现其合理性,这就需要“共情智慧”。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换位思考,我意识到不少老街坊年纪大了,多年来已经习惯下楼就能买到菜,不愿多走路,撤除菜摊让他们感到不便。

发现问题合理性后,还要有“化解智慧”,让工作开展得有人情味儿。我采取了疏堵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引入蔬菜直通车,每周两天进社区,满足居民下楼买菜需求;另一方面成立老年互助社,引导老街坊们互帮互助,慢慢向社区周边购菜过渡。文案整理/本报记者  王斌

第三课

社区和乡村怎么培养年轻的党员干部?

授课人:梁志全

我们渔儿沟村的环境建设近两年有了较大的改观。在这些成绩的背后,年轻干部功不可没。近几年村“两委”班子的人员构成越来越年轻化,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到基层锻炼。但从“校门”进入“机关门”,他们社会阅历还比较浅、工作经验较为匮乏,想让他们人尽其才,还得靠前辈“传帮带”。

首先,要教会年轻人懂得一个道理:只讲大道理没人听,“弯下腰来”用老百姓的语言和他们沟通,才是基层工作的智慧。干部干部,干是第一步!老百姓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如何帮他们解决?我不仅会“手把手”带他们,也会给他们压一些重担子。

当然,光是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还是不够的,年轻人也要发挥自己的特长,真正为村子做点事儿。比如村里的青年干部刘旭学的是金融学,我就让他管财务,村集体的收入和支出每一笔他都门儿清,老百姓也放心。王胜学的是建筑学,在推行网格化管理时,我建议他将渔儿沟村的整体面貌画成图,把主要道路、建筑物,包括活动场所进行明显标注,这样更方便后期的划片管理。年轻人们“学有所用”,荣誉感自然就增强了,干劲儿也更足了。文案整理/本报记者  刘婧

第四课

如何做到小事儿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授课人:刘丹

今年是我来到枣苑社区的第十个年头,我总结了3条工作路径,通过细化责任到人、微信群及时联系群众、主动公开手机号“未诉先办”,实现“小事儿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如何实现社区工作责任到人?我们将其总结为“231责任人工作法”,即两名社工、三名楼门组长联合一名物业楼管事务员包一栋楼,通过这种社工包楼机制,实现所有楼门的大事小情责任到人。

其次,我们建立了“9+1”微信联系群,社区内的9栋居民楼每一栋都有一个居民微信群,有任何诉求,居民都可以在群里直接反映、讨论。

最后,针对急事儿、难事儿,结合“接诉即办”,开通“社区书记服务热线”,把我的手机号通过微信群、公示栏向所有居民公布。以前居民有难题就打12345,好多问题最后还得落到社区来解决,与其让居民追着我,不如我主动出击、公开电话,实现“未诉先办”。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一天多则几十个,少则十几个来电,自己能解决的,我会第一时间办妥,如果一时解决不了,就会问清居民姓名和所居住的楼号,转给负责该楼的社工跟进,让责任层层落实。文案整理/本报记者  蒋若静

第五课

在为社区公共服务补短板方面,有什么妙招?

授课人:李宝忠

想引进优质资源,就得“多想、多找、多跑”。首先要“多想”。要摸清社区底数,列出需求清单,想清楚我们到底缺什么,需要补什么,有时候需要创造性思维。比如,我们了解到社区公共服务不足,于是通过合理布局底商,资源对接引进,建立了覆盖多个小区的一刻钟服务圈,覆盖人口能达1.5万人,可为居民提供文化、餐饮、金融、生活等多方面服务。

其次,要“多找”。努力寻找优质资源,缺什么就找什么。比如说,社区缺乏优质教育资源,我们就四处去找,那些耳熟能详的名校都找遍了,甚至找到了外省市的优质教育资源,最后与人大附中成功对接,解决了很多居民孩子的上学问题。

此外,要“多跑”。我们说磨破嘴跑断腿,很多工作需要多次沟通。2016年小区部分居民住进回迁房后,反映周边缺乏公共交通。我和同事找到公交公司,前前后后跑了十几次,最终引入了在社区内部穿行的专52路公交车,这都是通过多跑磨下来的。文案整理/本报记者  李泽伟

第六课

社区书记对自己应该有什么样的要求?

授课人:李美红

一个社区书记都管什么?打趣说,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往雅了说,是小巷总理;往实里说,是服务居民的贴心人。

作为一个社区书记,首先要把居民都装在心里,真正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家里人。社区里的每户失独家庭、每位空巢老人、每位困难特殊居民我都记挂着。近年来,我牵头成立了“姐妹抱抱团”、搭建“红色党建联盟”、组建“120”应急担架队,帮助他们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

当然,社区书记就要为居民办事,我不仅要求自己为居民办事,还要把事办实。老旧小区的特点是“三多”,社区老年人多,流动人口多,产权单位多,管理难度大。虽然小区是准物业管理,但是老街坊们还是习惯有事儿就找居委会。我借助“老街坊楼门议事厅”,通过定期商议、多方联动、形成合力,找到群众意愿和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先后解决了噪音扰民、文明养犬、群租房、垃圾分类等200多个居民身边的民生问题。文案整理/本报记者  刘婧

课后习题

(请结合下列小区实际案例,分析其中蕴含的“治理智慧”)

“水”释心结

西城区广内街道大街东社区内的老墙根129号楼,曾经是北京自动化仪表二厂的宿舍。两年前,一对夫妻买了其中一户,但住上之后,发现家里的管道水流很小,冲厕所都很困难。于是,夫妻俩找到社区投诉。社区党委书记王洁回忆说,第一次找来时,我们告知须找产权单位,“结果仪表二厂表示没钱修不了,夫妻俩又跑到社区来投诉。”

王洁刚开始时觉得对方有些“无理取闹”,但静下心来一想,“老百姓能找到你,就是觉得可以依靠你,不能简单推出去了事!”于是,王洁一方面尽力安抚那对夫妻,一方面思考能依靠哪条政策、哪些部门来解决这件事。“这时候,‘社区吹哨、街乡报到’机制帮了大忙。我协调了街道、区的物管办、城管办、市政以及仪表二厂等相关部门,先后召开了三次联席会议。”在与各部门沟通中,王洁了解到,该楼的高层也存在着水流不足的问题,“最终,由街道走专项维修经费,更换了该楼的自来水管外管线以及楼内水管的连接管,水流小的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不到一个月,将本不在社区权责之内的问题解决,那对夫妻对王洁十分感谢。“他们冬天去海南短住,都把家里的钥匙放到社区。”王洁说,钥匙还真留对了!一天,夫妻俩远程监控发现家里有漏水迹象,便赶紧通知了王洁。王洁赶过去马上进行了处理,并发视频告知对方。后来,楼下住户发现这次漏水渗透到自家,有些家具被泡了,于是找到王洁,要求赔偿。王洁先后跟两家做工作,赔偿金额从4500元降为3500元。最终楼下那户居民又把赔偿金退还了1750元。“这之后,两家人变得常来常往。经过社区的工作,真的是党群关系巩固了,群群关系和谐了!”王洁说。

参考答案

案例凝结三种“治理智慧”

在上述的社区工作案例中,体现出了一位社区党委书记的“治理智慧”。第一种智慧就是换位思考、“用足”政策。当问题刚开始出现时,王洁并没有因为权责不属于社区就将问题一味往外推,而是首先进行换位思考,无形中就与居民的关系拉得更近。在这种换位思考下,王洁开始思索“用足”哪些政策可以真正帮助到居民解决水流细小的问题。这时候,“社区吹哨、街乡报到”的作用显现出来。王洁的“哨声”响起之后,相关各部门闻音而来。

接下来就启动了第二种智慧:搭建平台,充分沟通。三次联席会议,为各方搭建了平台。沟通中,先是得出这样两个结论:一是仪表二厂确实无力出资进行维修;二是高层用户全部存在水流细小问题,这样需要解决问题的就并非是一户而是一幢楼。最终,由街道出资更换管线,举一反三,由点及面,惠及了更多居民。

在得到居民最基本的信任之后,王洁又展示出第三种智慧,那就是延伸服务,使得干群关系得以极大地巩固、融合。居民因暂住海南,将钥匙交到了王洁手中,王洁会时不时去看顾房子。在发生漏水时,她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处置;在因漏水产生邻里纠纷时,她一手托两家,最终又让本可能成为“仇人”的两家邻居变得“常来又常往”。在这起起源于“水”又结缘于“水”的社区治理案例中,社区书记的工作智慧发挥了重要作用。文/本报记者  解丽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