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的文化视野》是作者二十多年来从政治、思想、文献等文化多维视野对唐代文学之“通变 ”“转型”“重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沉潜式研究成果的结晶。
全书对唐代文学研究之阐释框架、经典生成、海外典籍、文化转型等问题作深入推进。各部分自成系统,但又彼此关联,潜伏逻辑暗线,呼应“唐代文学的文化视野”之总题。其对唐代文学研究的文化视野的创造性发展,主要体现在整体与系统、多元与流动以及国际性等层面。
其一,文化视野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全书以唐代文学为主体, 但在上溯成因和下述影响过程中,又分别论及魏晋南北朝文学和两宋文学,体现了作者系统性的文学史观。纵向上,该书在勾勒唐代文学发展主脉,以各阶段关键事件和重要人物为中心。如论述初唐诗歌,抓住了南北文化交融的关键历史事件,以及世风和诗风变化中的重要人物,如隋炀帝、王绩、唐太宗、陈子昂等。论述盛唐诗歌,紧扣吏治与文学之争这一关键事件,以及与此事件密切相关的唐中宗、唐玄宗、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人。对中唐元稹、白居易等人盛唐文化记忆的论述,亦有绾合盛唐和中唐的意味。
横向上,选择了草原丝绸之路和隋唐典籍东传两个重要问题点,从东西两个大方向考察唐代文学对国际及周边地区的影响。将唐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联结起来,可以看到唐代文学在当时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和价值。
这种纵横交错的论述框架与大开大合的研究模式,充分体现了作者研究视野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其二,文化视野的多元性与流动性。本书论述初盛唐诗歌艺术精神,既着眼于当前的文化近源,同时也看到南北朝至隋的文化远源。对形成初唐诗歌特质的远近之源的区分,体现了该书文化视野的流动性。文化视野的流动性,还表现在对文学家个体的研究中。例如,杜甫早期诗歌多为模仿之作,艺术方法还处在不断探索过程中,虽有一些作品体现出很高水平,但不能代表其早期诗歌总体成就。因此,其诗歌在开元、天宝年间并不为时人所重。只有到中唐贞元、元和时期,杜诗的集大成才得到韩孟元白等人的情感共鸣。故此,一味强调或者笼统说明杜诗的高大上,其实并不能真正揭示杜甫其人其诗的历史真相。
其三,世界格局与国际视野。主要有三方面突出表现:一是对唐代草原丝绸之路与唐代诗路的论述,二是论唐代文学对东亚汉语文化圈的作用和影响,三是对唐宋文化转型问题的关切和回应。该书对草原丝绸之路东段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连通的揭示,有利于对7—9 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路径的深入理解,从世界格局考察唐代文学。骆宾王西域之行,创作了不少描写西域风情的诗歌,因而可视为丝绸之路与诗歌之路结合的典型个案。
隋唐典籍东传,不仅关乎唐代文学的国际化,而且也关乎新时期唐代文学研究材料的新发现。该书所论述的几个问题:隋唐文学文献在日本的流播,日本古代典籍中反映的唐日诗人创作交流盛况, 日本古代典籍保存的唐诗学资料(尤其是《本朝文粹》所载日本平安朝省试诗考评对“病犯”问题的讨论),不仅解答了东亚唐诗学的疑难问题,而且为其进一步研究指明了具体方向。
该书在具体问题方面的创新和突破,可分为三类:
一是习焉不察而积非成是的问题。(1)对南朝士族政治问题的辨析。该书指出南朝后期逐渐兴起的“寒人”,虽然执掌机要,成为一股新兴的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但并不意味这些掌权的“寒人” 具有同等的社会文化地位。南朝诗歌本质上属于士族文学,而非寒素文学。(2)对“南北文风优劣”的辨析。魏征《隋书·文学传序》对南北文风的评述长期被奉为圭臬,且学界据此认为北朝亦有可与南朝相颉颃的文学创作成就。该书认为河朔文人大多以学南为尚, 并未形成“词义贞刚,重乎气质”的艺术风格。
二是非常重要但被忽略的问题。该书从隋炀帝、唐太宗对江左文化的包容、南朝诗歌的学习与仿作等方面,不仅对二人在融合南北诗风、促进隋唐诗歌转型过程中的历史作用,作出了新颖、理性的评价,而且探寻了二人文学趣味背后的政治考量,论析客观而深入,对隋及唐初文学研究有重要突破。
三是被遮蔽的文学史新问题。有些隋唐文学史问题前人虽已关注,但该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如对王绩的文学风格与归隐问题、殷璠所言“开元十五年(727)后,声律风骨始备”的具体内涵、盛唐背后的“盛世悲鸣”现象等的研究,都能抉隐发微,有实质性的推进。
该书出版以来受到了学界甚至公众的持续普遍关注,无论是在网络还是学界都产生了广泛良好的社会影响。
作者简介
杜晓勤,男,1967年生,江苏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兼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东亚唐诗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典学》集刊主编。出版《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六朝声律与唐诗体格》《唐代文学的文化视野》《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述论》等专著, 发表专题论文90余篇。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