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展播 > 正文

一等奖丨《洋务与赈务:盛宣怀的晚清四十年》(著作)

2024-08-29 21:38:00        来源:千龙网

图片7

《洋务与赈务: 盛宣怀的晚清四十年》由中国人民大学朱浒教授撰写,系统揭示了盛宣怀生平事业中洋务与赈务的交织与互动,既描绘了盛宣怀在晚清四十余年中的奋斗与挣扎,也展现了其无法脱离的特定局势和条件,从而凸显了历史人物及其时代之间的耦合性。该书研究时间长达 20 年,作者在充分掌握相关史事、厘清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争写出有思想的作品,决不依靠资料的丰富性取胜, 也决不满足于考证的精详。

对于盛宣怀的生平事业,学界向来重视以洋务建设为代表的实业活动,广泛将之视为其事功中最重要的部分,而甚少关注在其一生事业中占有很大比重、以赈务为主体的社会救济活动。该书发现, 赈务活动为重新理解盛宣怀事业生涯的整体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线索。另外,以往的历史书写还习惯于将洋务与赈务分属不相关的领域。其实这两者不仅有极为复杂的交织,而且对盛宣怀一生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因此,希望通过考察洋务与赈务在盛宣怀事业中的相对位置及其关联,来重新认识历史人物及其生活时代的特性。

该书的主旨,不仅在于发掘盛宣怀之所以成为盛宣怀的历史逻辑,更着重于从实践出发来理解历史必然性、偶然性和人的能动性的统一。历史必然性在盛宣怀身上的体现,便是其踩上了近代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步点;他在走上洋务事业之路的同时,也就踏上了一条得以向新兴阶层转化的新陈代谢之路。而在盛宣怀开始其事业生涯之后的四十多年中,几乎每一个重大事件的发生,都会与其他许多不同类型的事件发生连动效应,形成某种特定局势;也正是特定局势必然包含着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盛宣怀身上的历史偶然性, 成为其新陈代谢之路上遭遇种种曲折的根本原因。此外,盛宣怀为构建自身事业基本盘的种种主观努力,则相当充分地证明了“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从唯物史观出发、强调必须重视主观能动性的论断。

该书的创新之处,是基于研究方法上的自觉意识。在具体内容上,力图以盛宣怀这样一个近代著名人物为线索,来重新审视和理解晚清中国所经历的新陈代谢过程。在研究方法上,则充分意识到以往历史书写的惯性及其弱点,以及这种惯性背后所依托的范式制约。可以说,正是这种范式制约,使得以往在面对盛宣怀的各类活动时,自觉不自觉地以保守与进步、传统与现代、国家与社会等观念为标准,对其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进行判断和权衡,使得关于盛宣怀乃至晚清史的研究多年来陷入难以突破的困境。

作者简介

图片8

朱浒,男,1972年生,浙江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清史所所长,现任历史学院院长。主要从事灾荒史、清史和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著有《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百年清史研究史•经济史卷》《洋务与赈务:盛宣怀的晚清四十年》等, 在《历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有《近代以来世界变局与中国发展进程研究》《清代灾赈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