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质量、公司治理结构与投资决策: 基于世界银行企业调查数据的经验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焦豪教授、清华大学焦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刘瑞明教授写作,探讨了政府质量、公司治理结构与投资决策的影响机制,在《管理世界》2017 年第 10 期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企业管理研究》在 2018 年第 2 期全文转载,荣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论文奖二等奖,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本成果的主要观点是:企业所在地政府质量越高,企业相应地就越倾向于将净利润用于投资活动。企业投资决策不仅仅单单依赖于政府质量和公司治理结构各自的单独影响,而且依赖于政府质量与公司治理结构在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的互动影响关系。在既定的政府质量水平下,当企业最大股东是个人、总经理 / 董事长的时候, 受限于投资能力和投资意愿,企业往往将利润中的较少部分进行投资活动。而当最大股东是外国公司或者投资基金的时候,由于投资能力和投资意愿的增强,企业更容易进行投资活动。也就是说,在既定的政府质量水平下,企业越是倾向于向两权分离程度较高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发展时,越能够激发企业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意愿, 其净利润中用于投资的比例越高。依据本研究发现,企业“投资之帆”只有在“政府质量之风”更加强健有力之时才能顺利地“乘风破浪”,而公司治理结构可以被作为帆船前进过程中的调节手段。
本研究对理解新兴经济体政府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角色具有一定意义,为如何有效提高企业投资水平提供了相对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也为全面认识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补充视角。相比于既有文献,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第一,研究发现企业投资决策依赖于政府质量与公司治理结构在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的互动影响关系。这拓展了政府质量和公司治理结构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渠道,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企业投资决策的过程机制。第二,本研究基于数学模型的推理和使用世界银行企业调查的分层抽样调查数据,尽可能避免潜在计量问题。采取概率抽样中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覆盖了样本国家绝大部分城市和各个行业,避免由于样本覆盖面狭窄可能使得结论不具有可推广性的问题, 也避免了由于样本偏误带来的潜在计量问题。第三,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研究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撬动和影响企业投资积极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焦豪,男,1983年生,河南人。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荣获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和三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省部级奖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论文发表于《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期刊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