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集中体现和创新高地,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 2020》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与内涵,从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创新生态三个维度构建综合指标体系,科学评估全球主要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水平和动态趋势,监测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进度与模式。评估结果显示,全球创新网络格局正在发生改变,研发与创新活动开始不断向新兴经济体转移,亚洲城市技术追赶态势持续增强;我国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跻身全球前十。国际科技创新城市根据自身地区资源禀赋和特征,呈现出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和定位。研究结果为国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发展水平的全球标尺和发展模式的政策启示。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 2020》的创新性体现在四个方面:
(1)该报告是首个全球范围城市(都市圈)层面专门针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行评估的权威的、有国际影响力的指数。已有研究的评估对象以国家或特定区域为主,未从科技创新活动的集聚这一空间视角对全球城市或都市圈进行分类评估。本成果将全球城市或都市圈嵌入到全球创新网络,兼顾指标层级复杂性特征和监测持续性目标、融合定量与定性指标,统筹城市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全面考察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潜力和发展路径。(2)本报告创新性地采用网络中心度等位势分析方法,较基于城市单体数据更加准确反应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定位和发展趋势。(3)本报告创新性地采用精细颗粒度的全球微观数据,如专利、论文、投融资项目、人才流动、国际航班数量等,解决了基于行政区划和统计制度差异带来的官方统计数据的跨国城市可比性难题,更为客观真实地体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要素集聚态势。(4) 综合既有创新相关指数的指标设计及评价经验,本成果在厘清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特征及结构要素的基础上,对当下主流的创新测度模型做出扩展与完善,开发完成契合区域创新理论和测度指标、融合创新评价个体指标和网络指标、兼顾创新效率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实现创新理论与创新测度的良性互动。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连续四年在中关村论坛、Nature 官网、Nature 主刊和社交媒体面向全球发布中英文报告,传播受众覆盖全球数百万人次。2021 年报告成果《测度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标、方法与结果》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结集出版。2022 年 5 月《人民日报》刊登课题负责人署名文章。评估结果为北京市科创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力参考和决策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概念和模型为编制《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指标依据,指数报告和基于评估结果形成的政策专报先后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肯定性批示。本成果同时受到多地政府部门的重视,在深圳、海南、成都、苏州等政府部门组织的会议上进行专题介绍,为科技创新管理提供了依据和启示。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俄罗斯高等研究院、莫斯科市政府创新局、APEC 中国工商理事会、澳洲国立大学、博鳌亚洲论坛等高度关注并与团队建立进一步合作联系。(作者 清华大学 陈玲 薛澜 姜李丹 黄颖 李芳 汪佳慧)
作者简介
陈玲,女,1977年生,浙江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主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科技与产业创新政策、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决策理论与政策过程。目前主要关注若干关键产业的技术轨迹和产业政策,开展工业数字化、新型研发机构、人工智能治理等创新前沿问题研究。在Nature、 Research Policy、《管理世界》等国内外刊物发表中英文论文六十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基金项目6项,承担或参与其他各类课题3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