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果是一套理论构成和内在逻辑相互关联的完整体系,包括《中国传统旋律的构成要素》《中国传统曲式学》《〈八板〉及其变体研究谱例集》《汉族语言与汉族旋律研究》四部。众所周知,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中的作曲技术理论体系是以西方音乐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音乐作品分析也是侧重西方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技术。虽然中西方音乐在艺术的表现规律上有许多共性,但二者毕竟源自不同的文化,属于不同的音乐语言。因此,构建中国音乐分析理论体系, 必须根植中国文化土壤,从中国音乐语言自身的艺术表达规律归纳总结音乐构成的思维逻辑与作曲技术,彻底解决困扰中国音乐人近百年的西方模式作曲技术理论与中国传统音乐不相匹配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富于旋律传统的国家,几千年来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与西方多声音乐并行的光辉灿烂的旋律艺术。从旋律学的角度剖析音乐构成的规律与特性是研究、认识中国传统音乐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中国传统旋律的构成要素》是对构成旋律的“单个音”“音阶、调式”“节奏、节拍、速度”和“旋律的整体表现手段”从局部到整体的系统梳理。每项内容都是从西方作曲技术理论对中国传统音乐构成要素认知的影响入手,通过比较说明中西音乐构成要素的异同。
《中国传统曲式学》以曲式为主线,对作品的主题构成、旋律发展手法、调式调性、节奏节拍,音体系以及可能涉及到的民间多声、演奏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该书注重结构形态研究与音乐的内容、意境和精神内涵密切结合,将中国音乐“母语”的思维逻辑和表达规律由技术层面上升至文化层面。
《八板》及其庞大的变体家族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众多变体中自成独立、完整的结构体系。《〈八板〉及其变体研究谱例集》从近800首(段)《八板》及其变体曲目中,按照与《八板》原型由近至远的关系进行编排,在《八板》与68板体扑朔迷离的迷宫中,梳理出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的发展脉络。该书虽以“谱例集”的形式呈现, 但所引曲谱均带有简要分析说明,并在乐谱上有相应的分析标注。
《汉语诗律与汉族旋律研究》通过“汉语声调”“汉语诗律”“诗词吟诵”“京剧韵白”“中国当代作曲家重新发现语言的魅力”五个专题,从多种角度揭示语言对音乐的影响和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为解决韵白记谱问题,首创研发了韵白图形谱。
“丛书”打破了长期以来用西方音乐理论框定中国传统音乐的思维局限,从理论体系的源头探寻中国音乐构成的思维逻辑和艺术规律,让我们认识了构成中国音乐的“基因”。获“国家出版基金”(2017),“2021 年度十大音乐图书”,入选“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2023),《中国传统曲式学》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二届“杨荫浏学术提名”(2023)。
作者简介
赵冬梅,女,1968年生,北京人。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杨荫浏音乐学术提名”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国传统音乐分析。著有“中国传统旋律与曲式系列理论丛书”《中国传统旋律的构成要素》《中国传统曲式学》《〈八板〉及其变体研究谱例集》《汉族语言与汉族旋律研究》(后三部与李西安合著)、《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高元素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无问西东——赵冬梅音乐研究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