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展播 > 正文

一等奖 | 《中国话剧艺术剧场演出史(1907—1949)》著作

2024-08-29 21:30:00        来源:千龙网

26

成果由张殷、牛根富历时8年编著完成,全书220万字,6卷7册,分别是《新剧》《爱美的剧》《新国剧》《话剧(1934—1937)》《话剧(1937—1945)》

《话剧(1945—1949)》。全书以我国戏剧运动发展史为脉络,重视“场上之美”,图文并茂,展现我国话剧从舶来上岸到落地生根、蓬勃发展的曲折过程,是第一部比较完整地论述我国话剧艺术剧场演出史的著述。

本书第一次对中国话剧的萌芽、诞生、早期、中期做了明晰划分。如早期“新剧”1907—1916年;“爱美的剧”1917—1927年; “新国剧”1923—1933年等。首次将1923—1933年统称为“新国剧”时期,包含“国剧运动”(基地在北平)“左翼戏剧运动”(基地在上海)“革命新剧运动”(基地在井冈山)。以按幕改编西方剧本,根据西洋风俗,用中国语、中国音乐在固定剧场演出,“为中国四千年来未有之新剧”等见证再续前辈论断:中国话剧肇始1907年;以职业旅行剧团成立、刊发中国现代悲喜剧本、开创农民露天剧场等事实,首次鲜明提出中国话剧正式落地为1934年。

它阐明戏剧必须要“演”。以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为本,以剧场演出样式为例,以观剧评论为主要内容,集中篇幅对中国话剧三百多个作品的演出做了包括编导演、服化道、舞美与效果、剧场与演出管理等在内的综合性艺术进行较详实的记录分析。首次将民国时期知名学者、文人、演剧家、观众等博学多才、贯通中西的剧评呈现给读者,使其可领略其中的敏锐眼光、独具视角以及犀利言辞,体会中国话剧团体的艰苦卓绝,晓悟中国话剧艺术走向成熟的春华秋实。它认准优秀作品的评价标准是具有时代精神的,是塑造了敢于带头斗争、改变恶劣环境、帮助群众推动历史前进典型人物的,是在创作中正确看待普及与提高、借鉴与继承关系的。

它说明戏剧必须是“民众的”。在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路途中,组建的新戏剧群体,是为中国文艺思想更新迭代、为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为荡涤中国剧场旧习、革新中国剧场艺术相聚, 是为中国舞台艺术新形象替代旧形象而群策群力的集体。其内涵了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品德和实干精神,造就自己成为民众一员:既会演戏又会做人,懂得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为演剧事业奋斗终生。总之,她复原了中国话剧艺术的“演出现场”。

成果以史为鉴,紧随原始资料;实事求是,重现剧场时光碎影, 重温前辈生死行动,目的是为中国话剧艺术的灿烂明天砥砺奋斗。

作者简介

27

张殷,女,1960年生,北京人。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话剧史论、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研究。著有《中国话剧艺术舞台演出史纲》《中外戏剧简史》《艺术汉语》《中国话剧艺术剧场演出史》等。发表研究剧人剧作、剧团演出、戏剧理论等文章几十篇。承担有《当代中国话剧评价体系与质量提升研究》子课题《话剧作品评价体系形成的历史及对话剧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