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展播 > 正文

一等奖 | 《网络叙事的生成机制及其群体传播的互文性》(论文)

2024-08-29 21:28:00        来源:千龙网

32

互联网是一个叙事喷井,并因“井喷”而产生强烈的互文性、过度阐释、无限衍义。表面上是新媒介技术使得非线性叙事结构和交互性叙事方式成为可能,本质上是网络技术带来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群体叙事,才使得关于同一事件的众多叙事文本交织在网络空间中。

同时,伴随社交场景和信息生产与交换方式的转型,多元主体在信息认知、选择和叙述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导致网络叙事文本的生成与阐释更为复杂。

文章借用传统叙事学、 文献学、 校勘学中的“本事”“底本”“述本”等理论观察互联网叙事,甄别网络叙事与传统叙事的异同,提出了与上述三个传统概念相对应又不同的认知网络叙事的三个新概念:事件相关体、文本集合体与具体文本,并以此之间的关系及其与互联网传播的群体性特点,揭示网络叙事机制。指出网络叙事作为一种信息传递,而非艺术呈现,以关系展示或状态描述作为主要形式,相关联的机制协同推动叙事进程。具体文本、文本集合体与社会生活形成互文性关系,形成彼此指涉、互为参照的互文链,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网络叙事意义的无限衍义也由此产生。

网络文本的叙事意义经历着文本集合体内部文本间相互交织的共生过程。一则,形态丰富的副文本不仅能烘托语境和勾连意义, 也能促进情感召唤和情绪感染,甚至还会对社会事件的现实发展造成影响。二则,通过链接,具体文本的正文本和副文本,以及具体文本与同步文本、前文本、后文本之间建立起比以往任何媒介环境下都更为紧密和广泛的联系,成为网络叙事中意义不断再生的关键性推手。

人人皆有叙事和阐释的权力与机会,离散的个体化叙事在群聚传播系统中被链接,并发生关系、产生互文性。多元叙事主体或通过解构、借题发挥等对具体文本、文本集合体进行多层次的无限衍义,或将预设意义赋予被阐释文本,从多维度进行过度阐释。这不仅形成多元阐释间的张力,也必然影响相关事件社会舆论的演变。

文章将叙事理论与传播理论相嫁接,考察网络叙事的基本构造和群聚传播的互文性机制,提出三个上述新的概念和观点,推动了叙事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的融合发展,进而揭示了互联网群体叙事的机制与本质。从“本事”到“事件相关体”的演变、“底本”到“文本集合体”的演变、“述本”到“具体文本”的演变,观察网络叙事,结合网络叙事主体的多元化及由此带来的互文性等特征,重新提出三组概念之间的关系,找到了网络叙事互文性、无限衍义、过度阐释等意义阐释系统。

作者简介

33

隋岩,1966年生,辽宁人。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召集人。从事互联网研究。著作和论文两次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多次获教育部科研奖、北京市哲社奖等省部级奖项和吴玉章奖。专著《符号传播模式》和《符号里的中国》在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韩国出版英、法、俄、韩语版。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发表论文百余篇。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1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