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首次提出要建设韧性城市, 并且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指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对于北京市来说具有紧迫性,但由于韧性城市完全属于新事物,更需要在首都十四五规划中对韧性城市建设的系统性、程序性作出合理的安排。研究认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气候的极端变化,北京市面临“黑天鹅式”的灾害种类越来越多,城市运行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相比过去也大大增加,需要利用“韧性城市”的新思路去减灾防灾。经过十多年的持续研究,团队基于第三代系统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针对韧性城市设计的方法和原则展开研究并取得相应进展。
在研究基础上成功申报并完成国家自然基金会 2017 年第 4 期应急管理项目“安全韧性雄安新区构建的理论方法与策略研究”,并担任该课题项目首席科学家。其中许多内容和原则都在雄安规划中得到应用;提出应将“增强韧性”和“韧性城市”作为“十四五规划建议”编制内容的建议得到中央批示;《韧性城市——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建议》、《北京市迈向韧性城市的十个步骤》和《北京市关键基础设施可能遭受的攻击风险》等三篇咨询报告皆获北京市主要领导的批示;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于 2021 年 10 月 27 日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采纳了关于北京市韧性城市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区域经济评论》《城市发展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韧性城市”相关文章8 篇。(作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仇保兴)
作者简介
仇保兴,男,1953年生,浙江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暨首席专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党工委书记。现任国务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专家组副组长、国际水协( IW A ) 中国委员会主席。毕业于复旦大学、同济大 学,获经济学、城市规划学博士学位。四十多篇咨询报告获国务院批示。多部著作被英、德、意等国出版社翻译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