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研究》研究报告是 2018 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研究成果。通过深入解构中国情境下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征,构建出新时代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内容结构;从内生动力视角实证分析了使命与担当、传承与创新、期望与认同视角下工匠精神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对策,并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为案例进行实践探索。主要结论有:
(1) 从内在动力视角解构技能人才工匠精神。从本质上来看, 工匠精神是一种沉浸式的工作体验,是在工作过程中产出并形成的一种内在动力机制,并随着工作嵌入而获得的“巅峰体验”。工匠精神不仅仅应该存在于技能工人身上,更是所有以“思”为生的职业劳动者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人一方面是工匠精神的载体,另一方面也是工匠精神的创造者。工匠精神是新时代技能人才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尤其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进入“智能化”的新时代, 工匠精神已逐渐成为技能人才乃至全社会各行各业从业者们必备的时代素养。
(2) 创新地构建了新时代技能人才工匠精神三维模型。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内涵包括工匠认知、工匠情感和工匠行为 3 个维度,为中国情境下的工匠精神赋予了新的哲学内涵 : 第一,熟练掌握自己工作中所必需的各种技术知识、生产流程和制作工艺,达到一流匠人的行为标准;第二,具有探究技术工作的内在兴趣,乐于奉献集体,将技术水平提升视为自身荣誉、面子和尊重的来源,形成内在精神动力驱动的热爱技术工作的美好情感;第三,不断思考和探索技术背后原理、生产过程逻辑以及工艺方法所蕴含的技术哲理,形成追求和崇尚技术科学以“思”为生的认知理念。
(3) 揭示了使命与担当、传承与创新、期望与认同视角下新时代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形成机制。其中职业使命感有助于个体形成更强的职业认同,进而促进工匠精神的提升。师徒关系对徒弟的工匠精神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职场地位带来的期望效应,会进一步内化为技能人才对于自我工匠角色身份的认知,进而提高工匠精神。
(4) 通过对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以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工匠精神核心维度为基础,提出了科学、可操作的新时代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方案和政策建议,为新时代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培育提供可行路径。
研究成果成功应用到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及下属铁路局集团公司、各省市地铁公司、中建二局、航天二院等大型国有企业的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实践中,为提升我国技能人才队伍素质, 实现交通强国、制造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与政策支撑。(作者 北京交通大学 叶龙 郭名 褚福磊 王蕊 胡丽丽 张启超)
作者简介
叶龙,男,1965年生,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安全专家组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才。专注于轨道交通(尤其是高速铁路)领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基于行为特性评价的安全管理、员工职业安全健康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等国家、省市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80余篇。著作《高速铁路职工心理素质训练与提升》荣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