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作为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祥地之一,是最早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城市之一,也是许多重大党史事件发生的地方。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之际,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市委党史研究室 市地方志办联合北京歌华传媒集团新新传媒公司制作“北京党史”慕课 100 讲,首次以慕课形式全景展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北京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赓续红色基因血脉,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生动鲜活的“本地化”教材。
主线清晰、点面结合,勾勒经典党史。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关于党史的有关论述精神,严格遵循党的三个历史决议,以《中国共产党历史》等党史权威著作为依据,精心撰写慕课脚本,确保方向正确,内容无误。每集一个主题、一个故事,既独立成篇,又注重历史背景和后续发展等延伸内容,生动呈现中国共产党创立前后先进知识分子的探索实践、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人民的同仇敌忾和解放战争时期各界争取和平解放的不懈追求。
档案“发声”、文物“说话”,还原真实场景。深入挖掘档案、文献、实物等一手资料,广泛搜集回忆录、日记、地方志等佐证资料,言之有据、言之有物。借助《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等历史刊物,再现新文化运动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真实状况。其中,第 36 集《北京西山的第一抹红》和第 47 集《我是宝剑,我是火花》分别通过展示陈毅就读北京中法大学的毕业存根、高君宇去世前在协和医院的住院病历,挖掘讲述革命文物背后的党史故事。
以小见大、悬念设计,讲述生动故事。注重用小切口反映大事件、小情景展现大历史,让个体故事与时代背景、主体价值与情感交流等有机结合,见史实见思想。《李大钊的工资去哪儿了?》一集以“北京大学给李大钊发借条不发工资”开场,层层抽丝剥茧,抛出“李大钊的工资太低?”“当时的物价水平太高?”等一个个问题,最后揭开谜底——李大钊的工资大部分用到了革命活动中,又经常接济贫困学生,如果手里没有现钱,就会向学校会计室打“借条”。
百集慕课每集 5 分钟,在各大网络平台播出后受到大家的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2021 年播放量达到 3.18 亿人次。百集党史慕课获得中组部第十六届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一等奖,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知史爱党 知史爱国”全国党史故事短视频展播一等奖。2022 年,百集北京党史慕课脚本结集出版,形成一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北京革命斗争史,又受到广泛欢迎。(作者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 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 市地方志办 北京歌华传媒集团新新传媒公司)
作者简介
冯雪利,女,1981年生,河南人。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宣传教育处处长。长期从事北京党史研究与宣传工作,曾在《党的文献》《党政干部论坛》《人民论坛》《学习时报》《北京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文章多篇,参与撰写《中共中央在香山革命历史丛书》《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丛书》《北平抗日战争历史丛书》等。参与组织制作《北京党史慕课100讲》《志说北京——国际友人在北京》等微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