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宗教引论:中国信仰传统与日常生活》是李四龙教授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宗教史” 十五年、编辑学术集刊《人文宗教研究》十年的心得体会,结合此前发表论文凝练而成。该书将“中国 宗教”视为独特的整体,以“人文宗教” 概括中国宗教观,重点阐述其“人文立 本、感应为体”的理论内涵。该书反映了当代中国宗教学的最新发展,被认为 “是对中国宗教学科体系构建的实质性推进”,“对以前的中国宗教认知及研究起到了补偏救弊的作用”。
中国本土的信仰体系以祭天祠祖为核心,并与数术、方技相结合,集宇宙论、技术、教育和道德实践于一体,这种人文主义的信仰特点影响了佛教等外来宗教的在华传播。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人文宗教:中国宗教史的核心范畴”,认为中国传统宗教生活,内容上稳定而连续,重视崇德报功;组织上松散而有序,重视人伦日用。第二章“天道人情:中国宗教的思想基础”,阴阳五行、礼乐文明分别代表中国人的自然主义宇宙观和人文主义人生观,构成中国宗教的思想基础。第三章“感应道交:中国宗教的神秘体验”,古代中国人并不坚信存在创造万物、主宰一切的神灵,但很重视修行的力量,相信个人能与神灵直接交流,人神之间的感应,神秘而自然。第四章“会通共生:中国宗教的关系格局”,佛教的传入改变了中国本土的文化结构,从传统的“儒道互补”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合流”,表现出“体上会通、用上合流”的特点。第五章“混元并用:日常生活的信仰图景”,相对独立的民间宗教和相当松散的民间信仰大多兼采儒释道三教内容,民间信仰虽然常被视为“迷信”,但其包含了乡土社会的伦理观念。
该书最主要的理论创新,是针对西方宗教学的理论预设提出“人文宗教观”,首倡“文神关系”,否定了将“宗教”视为文化核心的西方宗教学传统观点,认为“文神关系”在古代中国远比“人神关系”重要。“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表现了儒家社会在宗教治理上的复杂态度。儒家对神灵的祭祀属于礼教,但百姓往往对神灵深信不疑。中国宗教的存在前提是协调文神关系:在以儒家礼教为主导的文化形态(文)与各种形式的宗教信仰(神)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因此在古代中国,礼教高于宗教,社会秩序高于宗教伦理; 宗教的基本社会功能是承担面向信众的伦理教育;历史上的外来宗教中国化,首先认同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并在组织制度、教义思想等方面融入中国社会。
作者简介
李四龙,男,1969年生,上海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央统战部宗教工作特聘专家。主要从事中国佛教史、佛教哲学和中国宗教史研究,著有《天台智者研究》《欧美佛教学术史》《美国佛教》《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佛学与人文教育》《有哲学门以来》等,中英文论文百余篇。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系佛教解经古文献编目整理和诠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