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正以坚实的步伐带领人类社会进入到数字社会之中。当今世界,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带来数字时代的根本性社会变迁。数字技术深刻地改变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数字连接穿透一切既有的社会结构,能够让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世界上的任何人甚至是所有人成功连接并展开互动、形成社会关系、建构社会结构。
数字技术重组了数字时代的生产组织方式。数据直接参与到生产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价值的产生过程。数字化信息的网络化传递改变了市场运行的方式。数字时代的生产组织的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变化。个人参与到生产与市场交易中来的工作角色、内容与方式也产生了深刻变化。
数字时代日常生活也发生了重塑。数字时代的个人跟世界便捷相连,也让人们可以便捷地接触各种信息,给个人带来了崭新的自我认知与自我表达。数字技术重塑了人际关系,形成了群体构成的新机制,产生“网络化的个人主义”的群体特征。
数字时代的技术进步形成了一系列解构与重组社会结构的新机制,也产生了仍在变化与还未定型的社会运行原则。
数字社会带来的根本性社会变迁,对整个认识与理解社会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挑战,也再一次提供了两个世纪以来难得的机遇。数字社会的研究方法既有对原有社会研究方法的数字化改造与拓展, 也有专门针对数字社会研究发展出来的全新技术。数字社会研究需要新的研究范式、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数字社会研究更应该利用这一学科发展的机遇,从知识生产的角度,推动发展中国特色的数字时代的社会概念、社会理论与社会思想。
开展中国数字社会研究有着以下两个优势:一是,过去 20 多年,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数字时代的来临高度重合,形成数字时代根本性社会变革最为显著的“社会实验”范本;二是,中国在各个领域广泛使用数字技术,产生了丰富的数据。
该文全面地梳理了数字社会的到来,以及由此带来的根本性的社会变迁。较为深入地讨论了社会学学科在数字社会变迁过程中, 理应担负的学科任务,开展社会研究的主要方法与研究方向。同时, 也指出了中国开展数字社会研究的优势,以及对于建立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在学术上,该文讨论了数字技术带来的根本性社会变迁以及相应的社会科学研究的转型,得到了较大的反响,影响范围涵盖了社会学、政治学、行政管理、法学、农业经济、数字经济、社会治理、传播学、文化研究、人口老龄化研究、甚至是地理学等学科与领域。
作者简介
王天夫,男,1970年生,重庆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社会结构、城市、家庭与数字社会的社会学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委托重大项目等,发表《社会研究中的因果分析》《土地集体化与农村传统大家庭的结构转型》《数字时代的社会变迁与社会研究》,著有《STATA实用教程》《转型时期的城市空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