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展播 > 正文

一等奖 | 《中国科举通史(隋唐五代卷)》(著作)

2024-08-29 21:42:00        来源:千龙网

该书是刘海峰主编《中国科举通史》的隋唐五代卷,是对科举废科百年来隋唐五代科举进行的总结性研究,为隋唐五代的教育、选举、文化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学术支持和启发。本卷分“隋代科举:鱼跃龙门”“初唐科举:继承与发展”“盛唐科场万象:初步完善”“中唐科场风云:改革与发展”“晚唐科场风气:纷争与调和”“五代十国科举:烽火重铸”六章,梳理了隋唐五代科举创设、发展和变革的特点,并深度剖析其历史原因,为隋唐科举研究的重大成果。

该书的创新和贡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首先,全面梳理了隋唐五代科举制度建设的贡献,对科举制度的起源、定义与产生进行重新界定和探索,认为科举的起源是一个逐步制度化演进的过程。作者对常举、制举、科目选的主要科目的设置、授官品阶等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分析了诸科在唐五代的仕进情况,弥补了相关研究的不足。

其二,对吏部科目选博学鸿词科、书判拔萃科等十余个科目的设置时间、考试内容、等第、授官及改革、功能等进行全面梳理和研究,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认知。认为博学鸿词科主要是及第进士的最优释褐科目;书判拔萃科主要是士人选限未至的重要迁转途径,并为及第进士提供释褐考试机会;平判入等科主要是为选限已至的参选官提供了迁转机会。

其三,对制举考试做全面、系统性研究,对制举的产生、分科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制举科目进行了考证梳理,并对制举考官和考试内容进行探讨,重点探讨了制举定科的过程,全面分析制举考试与晚唐政局的关系,深化了学界对制举的认识。

其四,通过对“科举改革与存废之争”的讨论,分析了中唐杨绾等人对科举改革与存废之争的焦点和原因,认为其实是安史之乱后,士人对科举取士是否得人问题的反思,经过争论反而进一步巩固了科举“以文取士”的标准;还重点对制举科场案与党争进行考察,梳理了进士科考试内容与两党激烈论争的深层原因,从而揭示了科举与社会变迁的深层关系。

最后,对五代十国科举改革新趋势进行了全面梳理,认为五代十国割据政权依据各自的势力和区域特点,在尽量保持唐代科举旧制的基础上不断出台新的对策,以弥补乱世导致科举考试的乱象, 力求维护科举的公平、公正性。五代十国政权更替频繁,科举考试秩序受到极大干扰,覆试频发,故通过不断改善防弊措施,提高考试的层级,从而增强了御史台、皇帝对科举考试的监督作用,最终为宋代殿试制度的出现创造了必要条件,提供了前期的实践和经验。

作者简介

金滢坤,男,1972年生,甘肃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导,北京市“长城学者”,兼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分会主席团主席、童蒙文化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从事科举文化、童蒙文化等研究。在《历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新华文摘》等刊物转载20余篇。出版《中国科举通史(隋唐五代卷)》等专著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