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土青铜器全集》于 2019年 8 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是为国庆70周年献礼,当时成果发布会的主题即为“国之重器,献礼国庆”。
全书是对中国出土青铜器的资料汇总和研究,既是对中国近百年出土青铜器进行的一次科学普查及精美艺术品的筛选,也是对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元素与文化特征的一次集中展示。书中共收录先秦与汉代青铜器(不含铜镜)5000 余件,囊括了中国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典型器类,包括容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工具、度量衡器、装饰品、杂器及铭文和纹饰的拓片,几乎涵盖了近三十年所有与青铜器相关的重要考古新发现。从夏商周到秦汉时期,从东北到西南,这部全集呈现了中国青铜器的发生与发展历程、区域差别, 同时梳理了青铜铸造业的发展历程,生动描摹了青铜时代的全景图卷。
全书共分二十卷,各卷书的体例按省(区、市)编排,涵盖全国。每卷书首先对该卷所包含省(区、市)的青铜器有提纲挈领的概述和研究,体现了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点,便于读者形成总体性理解。之后每页以彩色图版附以说明的方式,详细介绍代表性铜器的信息,包括器形和铭文照片,或有线图和拓片,描述器名、年代、尺寸、形制、纹饰、铭文等内容。
这套书的出版,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和学术价值:
一是收录的出土铜器资料十分丰富。数量多,达 5000 余件, 其中有很多铜器是首次发表,而且是首次将全国出土的青铜器结集, 填补了以往的学术空白。
二是收录资料全面。时代上,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汉代。地域空间上,涵盖全国各省、区、市。器类上,遍及礼器、工具、生活用具等。文化上,包纳了农耕定居和草原游牧等不同族群。由此可以全面地观察中国铜器的图景。
三是编著方法尽显考古特色。本书虽然是著录介绍各省区所发现的铜器,但每件铜器的排列顺序不是随意的,而是作者精心研究的结果。首先依据时代排序,如夏代、商代前期、商代后期、西周、春秋、战国等,在各时段下又按照器类排序,如容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如此在翻阅中可清晰地把握铜器发展的演变规律。其次, 在同类器的排序中,编写者将同一遗迹单位出土的铜器连续排列, 如琉璃河 M253 出土的两件铜鼎即排列在一起,充分尊重了考古类型学中“典型单位”的价值。编者之用心可见一斑。
四是内容精美。各卷中的铜器大多数为编写者所拍摄的高质量图片,十分清晰,弥补了以往发表时印刷质量不足的缺憾。全书选图、印刷、装帧精美,堪称精品。
《中国出土青铜器全集》体量宏阔,意义重大,是考古科研成果的集中展现,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可靠资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典籍,可谓煌煌大观。
该书的出版,将推进中国青铜器考古研究的全面展开,使青铜器考古研究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普及青铜器的知识,传播青铜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对推进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研究亦具有重要意义。
体量如此宏阔的《中国出土青铜器全集》的出版,背后凝结的是无数编写者的心血。
这套书的编撰出版难度极大。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全国各地出土有大量青铜器。这些铜器收藏单位众多,包括各省、区、市、县等不同层级的博物馆和考古所,遍阅各地方收藏单位的实物,拍照、记录,其困难可想而知。
但编写者不畏艰辛,迎难而上。这部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重点资助项目,出版历时长达 11 年,近千人参与,其最终编成,是主编李伯谦先生、刘绪先生和众多文博单位的专家学者通力合作、历经艰辛的成果。
主编李伯谦先生和刘绪先生为出版此书兢兢业业,亲力亲为, 用力甚多。一是与全国各收藏单位的联系方面,依赖两位先生在中国考古学界的学术威望与影响,该书得到大家的广泛支持,两位先生布置和联系各方面人员、协调关系、督促进度,都是亲自操办, 煞费苦心。二是编写方面,从拟订编写提纲,确定各卷主编,到各书初稿的审查修改,都由二位先生潜心完成。李伯谦先生从古稀之年步入耄耋之岁,为各卷的编写质量亲自上阵把关,在如此高龄完成如此巨著,为繁荣中国学术做出了突出贡献。刘绪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毅然拿出大量时间,日夜加班,协助完成了《中国出土青铜器全集》的编写与统稿工作,直至病中仍在努力编写,统稿审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众多文博单位专家学者的努力和支持是该书得以完成的基础。近千名专家学者通力协作,夙兴夜寐,在全国持续、有序地开展出土青铜器的普查、筛选、摄影等资料收集工作。十余年来,历尽艰辛,水到渠成终付梓。这些专家学者都是当地一线的工作者,熟稔于当地的铜器材料,他们参加编写,保证了资料搜集的全面性和代表性。李伯谦先生坦言:“难度极大,但各省市的同仁们都十分配合,这是个集体劳动的结果”,李先生还将这一项目称为“中国考古学界的大兵团作战”,名副其实。
编写者不求名利,日夜辛劳,付诸心血,终成这一“实乃惠及学林、惠及民众的美事”。
丹心著国史,青铜永宝用。《中国出土青铜器全集》的出版, 不仅是对学术界研究国史的贡献,也是对弘扬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 建设文化自信的贡献。学者们付出的心血不会白费,这套书是当下的精神财富,也是留给子孙后代永远的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
李伯谦,男,1937年生,河南人。北京大学教授、考古学家、考古学教育家,兼任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曾任“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副组长和“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主持人之一。参加和主持河南偃师二里头、安阳殷墟小屯、山西曲沃晋侯墓地等多处遗址的发掘工作。不仅构建了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确立了三代年表,更注重全力打造高水平教育平台,完善商周考古教学模式,致力于高素质考古人才的培养,对中国考古学、尤其是夏商考古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