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民事立法的集大成者,其规则具有基础性、典范性的特点,是最为重要的民事法律规则。《民法典》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借鉴两大法系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体例和制度。《民法典》构建了完善的私权体系,激发个人的活力和创造力,从而充分发挥个人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为实现国家治理的目的、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国民法典释评》(十卷本)的编撰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中国的民事法律实践阐述中国的民事法律理论,以中国的民事法律语言构建中国的民事法律体系,对中国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起到了推动作用,特别在物权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等卷体现了鲜明的中国民法学理论特色,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事法律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可作为我国现阶段民法理论研究成果的代表。
该书的主题思想是以《民法典》为制度基础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着力树立以《民法典》作为民商事法律部门中基础性法律的理念,力图准确把握《民法典》各项制度的价值取向和规范意旨。通过对《民法典》条文的逐条释义,在深入解析条文内涵的基础上,兼顾《民法典》内部的体系建构以及《民法典》与单行法间的连接与协调,将《民法典》的价值体系融贯于各项民事制度之中,促进“由法到典”的法典化思维的形成。
成果在撰写上力求全面准确地突出民法典蕴含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本书严格遵照民法典的体例格式,按照民法典条文的自然顺序,对 1260 个条文进行逐条释评,并依民法典的各分编,分为总则编、物权编(上下)、合同编通则、合同编典型合同(上下)、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共计十卷。
《中国民法典释评• 总则编》在结构上突出总则编与其他各编的联系,关注其如何作为基础条款和“公因式”对各编的解释产生影响,并且说明其在价值上的基础性和指导性。《中国民法典释评 • 合同编 通则》《中国民法典释评 • 合同编 典型合同(上卷)》《中国民法典释评 • 合同编 典型合同(下卷)》呼应了《民法典》合同编的体系创新,在解释上突出了“合同编发挥债法总则功能”的立法思路,着重体现合同编通则和合同编分则(典型合同)规则之间的相互参照适用和补充适用,编织有中国特色的债与合同规则体系。《中国民法典释评 • 物权编(上卷)》《中国民法典释评• 物权编(下卷)》在对物权编的所有条文进行逐条细致解读的基础上,对于有突出理论意义的条文进行了着重处理,诸如股权的善意取得、记名登记不动产的物权的法律效力、抵押权和质权并存于同一个动产上时的效力顺序、流押条款和质押条款的效力、超级优先权、指示交付与动产物权变动的关系等等。由于人格权编的条文概括性较强、抽象程度较高,《中国民法典释评 • 人格权编》侧重于以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对条文进行具体化,以增强人格权编条文在适用中的确定性。《中国民法典释评 • 婚姻家庭编》在全面解释条文、展示条文的法理精神之余,也追溯了新中国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进程,凸显了现行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立法发展意义。由于继承是涉及到人民财产权益的基本制度,并且与传统观念联系紧密,《民法典》继承编未有原则性变动,《中国民法典释评 • 继承编》也同样依照这一观念展开写作和体系安排,以补充既有的解释论为主线,围绕条文梳理了比较法素材和案例素材。《中国民法典释评 • 侵权责任编》对条文进行了全面解释和少量评论,解释部分以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等法律解释方法为主,兼顾法史学和比较法学方法的应用,评论部分的素材则来自于作者参加《侵权责任法》和《民法典》各编的全程起草工作和深度持续关注司法实践积累的资料和心得。
成果由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王利明教授领衔、以各分编牵头人为主要作者,是对我国民法典权威的阐释和评论。各卷本的编写者均直接参与了《民法典》的起草和研究工作,对《民法典》的编纂思路和重要争议点均有充分和深入的了解。这一重量级的学术研究成果,既有立法专家的高度,又有学者研究的深度,同时还有司法适用的广度,紧密结合了法律起草过程和重大实践问题,集学理与适用于一体,既有助于《民法典》的推广和普及,也助于提升执法和司法人员的能力。成果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紧扣时代脉搏,在传播党的理论、巩固壮大主流舆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 2021 年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 图书奖。
作者简介
王利明,男,1960年生,湖北人。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法学方法论、民法总论、商法理论、物权法、债与合同法、人格权法、侵权行为法等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法学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逾三百篇,先后出版专著二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