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从未中断的历史。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彪炳史册。其底蕴之深厚、特点之鲜明、影响之深远、关于治国理政论证之充分都显示了古圣先贤的政治智慧、法律智慧与舍我其谁的治国抱负。他们所创造的法律文化资源, 既是标志其文明高度的丰碑,也是支持我国当前治国理政和文化自信的智库。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十二讲》是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先生三十余年持续不断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呕心之作。本书共28 万字,采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勾勒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全景面貌和发展脉络,总结其主要特征和史鉴价值,阐发其核心价值和独特地位。本书总结了蕴含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中的政治智慧和法律智慧,揭示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生成、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展示了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建构了符合中国法制历史发展实际的文化图谱。这在国内外学术界尚属首创,是中国学术界有关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的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成果。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十二讲》的十二个专题各有侧重。第一讲至第三讲综合论述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内容、基本构成、基本精神、鲜明特色、历史传统,明确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立场和研究目的,论证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殊性与典型性。第四讲至第十二讲依次从以民为本、民族精神、礼法结合、德法共治、公法文化、私法文化、司法文化、传统律学、监察法文化等不同层面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具体分析和论述,阐发其对推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重构新时代的中华法系、加强新时代的法学理论研究所具有的史鉴价值。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十二讲》取材丰富、资料多样、内容广泛,既涉及历史的纵向延续,也涉及制度、文化的横向关联。具体研究中问题意识突出,中心思想明确,既有对基本问题的学理探讨,也有对典型案例的精要分析;既有对漫长演进历程的梳理与回顾,也有对历史经验与当代意义的思考与总结。本书在研究立场和研究方法上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既立足国情,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书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兼收并蓄学界既有和最新研究成果,以法学和史学研究方法为主,借鉴考古学、文献学、政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使理论研究有经验依据, 经验研究有理论方向。
二是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新时代法学理论研究,要“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本书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例如,本书在论述中国古代以民为本的法律文化时,从社会现实的角度论述了人民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是社会物质生产的承担者、是国家赋税的提供者、是国家军队的主要来源、是国家重大工程的兴建者,王朝的安定与维系离不开基于宽仁慎刑、重视人命等思想的法律制度设计,由此证实了“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的结论。这种以民为本的法律文化与当下立法为民、执法为民、司法为民的法治理念,在思想内核和价值理念层面上是相通的,具有重要的史鉴价值。又如,本书在论述中国古代德法共治的法律文化时,系统阐述了德治与法治各自的功能作用、价值取向和历史发展,揭示了德法互补的阶段性、连续性和一贯性,由此得出结论:德法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治国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传统”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本书所揭示的法治与德治的辩证关系,可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供传统法文化支持。
三是具有中国学术话语。本书作为一部具有原创性、基础性、创新性的成果,是国内相关研究领域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代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学术界的繁荣。本书总结了蕴含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中的民族智慧和历史经验。这既是对本土政治、法律、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发掘和深化认识的必要之举,也是对构建和创新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应有之义。本书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为以学术话语“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和法治话语体系的构建赋予了民族性的“中国特色”。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十二讲》的出版,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法学会主管主办的《中国法律年鉴(2019 年)》将本书列入“2018 年国内出版的法学理论图书目录”,向全国宣介。同时,本书的出版备受学界关注,先后被多篇学术论文征引,并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 130 余所高校图书馆馆藏。另据高等教育出版社统计,多所高校已将本书作为学生培养的专业辅导书或参考书,很好地满足了教学需求。此外,本书也为推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学术研究、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本土资源,激励并启发着后学者和阅读者,在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魅力的同时,不忘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简介
张晋藩,男,1930年生,辽宁人。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曾为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讲授法制课。主要从事中国法制史、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著有《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华法制文明史》《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十二讲》等,主编《中国法制通史》《中华大典·法律典》《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等,发表各类文章近四百篇,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十六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