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民生为大。社会保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推行惠企纾困政策……社会保险这艘“幸福航船”稳稳前行。
改革蹄疾步稳 制度渐趋完善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十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覆盖范围最广的时期,首都社会保障事业紧扣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引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
这些年,本市不断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促进市场化养老保险发展;推进失业保险制度建设,健全预防失业政策体系,扩大失业保险制度覆盖面;完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完善待遇调整机制,优化工伤补偿功能,稳步提高工伤保险定期待遇水平。
在社保基金监管方面,围绕基金收、支、平衡与增值,健全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的基金管理风险防控体系,提升风险识别、监测、防控能力。强化科技防控和“大数据”应用,聚焦风险防控关键点,建立监督检查长效机制,加强内控监督,及时防范化解基金安全风险,维护基金安全稳定运行。2021年9月,本市启用全新社会保险智能风险防控系统,对全市各项经办业务实行全链条实时监督,目前,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险经办风险防控新格局。
不仅如此,本市还致力于开展以第三代社保卡为基础的民生卡“多卡合一”建设,推进人社领域“全数据共享、全服务上网、全业务用卡”。2019年7月,本市启动电子社保卡试点申领;2020年,电子社保卡正式推广,参保人可以通过包括国家级平台和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国务院客户端、掌上12333及工、农、中、建等各大银行的近30个支持全国签发电子社保卡的主渠道申领电子社保卡。截至2021年底,电子社保卡已累计签发约1189万张。
优化经办模式 打造“智慧社保”
“你好,我正在天津市东丽区办退休,上周刚在北京提交了社保转出的申请,但是现在转移接续还没办完,我该怎么办?”今年7月,通州区社保中心接到了一通来自天津的求助电话。
求助人林女士是天津人,一个星期前,她在网上办理社保转移时选错了社保转移方向,这导致她无法在天津办理退休手续、按时领取待遇。通州区社保中心负责转移接续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线上指导林女士重新进行申请操作,在转移平台上为她办理了养老保险关系转出手续。这个困扰了她一个星期的业务难题,短短几个小时内就得到了解决。
从“两头跑”到“不用跑”,从提交厚厚一叠纸质材料变为“掌上办”……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推进,三地职工对于社会保险转移接续这一业务办理的便捷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三地职工需求,本市为社保转移接续业务办理按下了“加速键”。
社保转移走上“快速路”是近年来本市优化社保服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本市强化京津冀社保政策、经办服务对接,落实国家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相关社保政策,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现在办理社保转移取消了转移凭证,参保人只需在“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提交申请即可。同时,为了减少办事人往返,还推行“不见面”“网上办”。
党的十八大以来,本市社保部门持续发力打造“智慧社保”品牌。社保部门坚持完善社会保险网上服务平台,统一申报材料和经办服务流程,推动参保登记、转移接续、待遇领取等业务便捷化办理,实现了从“线下办”到“网上办”,让服务更高效;从“集中办”到“就近办”,让服务更便捷;从“简单化”到“精细化”,让服务更优质……积极探索创新“数字社保”建设,持续推动经办服务模式转型升级,实现了“传统服务”模式向“智慧服务”模式的转变,为办事群众及参保单位提供更加高效、便捷、优质的社保服务。
实现全民覆盖 保障“不漏一人”
“听说灵活就业人员能自己上社保了,我想来问问,能不能只参加养老和医疗保险?”“可以的,您可以自主选择险种和缴费基数,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参保。”不久前,灵活就业人员王先生到户籍所在地海淀区曙光街道的基层社保所咨询灵活就业参保政策,在社保所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成功办理了相关手续。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就业选择及劳动关系日趋多元化,越来越多人选择灵活就业。为切实发挥社保的民生兜底作用,做好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服务工作,本市社保部门坚持政策落地和服务优化并重,大力促进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经办服务提质增效,不断满足灵活就业人员多元化、便捷化的社保服务需求。目前,灵活就业人员不仅可以申领社保补贴,还能在基数上下限内自行选择缴费基数。
今年,“灵活就业一件事”还推出了集成服务场景,参保登记、续保、停保等6项业务实现了在线办理,社保部门还在线下现场提供场景服务帮办及操作指导,让服务更亲民便民。
社会保障覆盖全民,还体现在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中。2019年11月,本市发布《推进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将退休人员移交街道、社区进行社会化管理。近年来,本市不断完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大力开展政企合作,拓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渠道,配备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专员,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网络信息平台功能,持续打造“互联网+”的社会化管理服务新模式,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业务一网通办……让退休职工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持续减压纾困 助力企业发展
“社保缓缴政策出台像及时雨一样帮我们解决了燃眉之急,减轻了我们的经营压力,如今,我们每个月能缓缴7.6万元的社保费用,职工不担心被裁员了,企业也舒了一口气。”前不久,一家酒店负责人专程到昌平区社保中心向工作人员致谢。近几年,本市按国家部署陆续出台一系列阶段性社保缓缴政策,帮企业减压纾困,这样一来,不少受疫情影响的企业算是缓了口气。
实行阶段性社保费用“减、免、缓”是疫情下惠企纾困的重要举措。2020年1月,本市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相关工作的通知》,确保各项社保待遇享受及权益不受影响,并将当年1、2月的社保费征收期延长至3月底。自此,开启了和企业携手共渡难关的序幕。
2020年2月至6月,免征中小微企业社保费;2020年7月,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困难的参保单位,可继续缓缴社保费至2020年年底并免收滞纳金;2021年7月,对不裁员、少裁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失业保险费返还;今年5月,本市针对五大行业实行阶段性社保缓缴政策,6月,缓缴政策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一系列政策出台,彰显了政府与企业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决心。
不仅如此,在服务上,本市率先推出营商环境改革措施,助力企业加速发展。2017年以来,先后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率先行动改革实施方案、三年行动计划和1.0-5.0营商环境系列改革政策,集中力量破解企业关键难点问题。通过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减费用、“一窗通办”“一网通办”等各项改革,大大减少了企业办事花费的时间、精力、人力和资金,帮助企业提振信心,加快恢复发展。
东风浩荡满目新,砥砺奋进正当时。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迈向新时代新征程,本市人社部门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大的改革勇气、更积极的进取精神,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建设首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推进社保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顺应人民群众过上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
作者:崔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