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年疫情的封守,到极端降雨的突袭,大自然用越来越多的意外考验着城市的韧性水平。如何让发展更安全,是北京这座超大型城市治理中的一道必答题。
树牢三个思维,把准韧性城市建设的“定盘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坚持战略思维,坚决贯彻习总书记强调的“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理念,着力突出生态和安全的重要地位。坚持底线思维,凡事多从坏处准备,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科学制定城市防灾减灾标准,实现高效应对。坚持系统思维,统筹经济、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在规划、建没、管理的各环节精准施策,增强各领域治理的协同联动,增强治理合力。
围绕三个方面,打好韧性城市建设的“组合拳”。只有让每个微观单元都韧劲儿十足,城市的综合承载力才能实现有力提升。在“硬实力”上出实招,强化对水电、网络等“根服务器”的建设维护,加强对预警监测、应急设施的投入,把城市运行底盘筑稳夯实。在“软实力”上见真章,加强组织动员能力,提升群众防灾抗灾意识,确保灾难面前拥有科学自救的主动和守望相助的支撑。在“有机更新”上求实效,聚焦存量问题短板,加快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更新等工作,让群众生活更宜居,安全系数持续上升。
聚焦三个重点,织牢韧性城市建设的“保障网”。建设可持续的健康城市,要绵绵发力,久久为功。科学规划布局,着力打造“韧性空间”,建设开阔场地和绿地,完善运动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让城市保有呼吸吐纳的基础条件。补足问题短板,针对防洪排涝设施、调蓄空间等开展重点建设,将海绵城市理念贯穿建设治理全过程。强化科技赋能,打造视频监控、超载监控和数字热线等多位一体的城市管理载体,加强数字技术分析应用,让“城市大脑”发挥强劲动能。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韧性城市建设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我们锚定科学方向,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张弛有力的现代化韧性之都定能跃然眼前。
作者:马敬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