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北小营镇东府村的田野上,一阵秋风习过,掀起层层金浪,沁人肺腑的麦香扑鼻而来,收割机的轰鸣声和农民的爽朗笑声你应我和,好不热闹。沿着稻田不走多远,就到了村委会,2023年4月,顺义法院李遂法庭与北小营镇东府村的“无讼乡村”共建项目在这里启动,东府村也成为了顺义区首个“无讼乡村”示范点。
2023年10月,李遂法庭副庭长胡泊接到一个电话,“胡法官,现在我们村有两家因为施工款产生了纠纷,双方各执一词,态度都很强硬...”电话的这一边是东府村党支部薛书记。
原来这是一起农村建房纠纷,村民老张委托同村村民老李装修自己的房屋,后因地基、门厅、飘窗存在施工质量问题工程暂时中止。经双方协商后,老李同意为老张重新修缮上述项目,并向老张出具欠条和承诺书,约定老李于2023年9月1日前向老张补偿三万元,但是以装修款折抵,在后续施工中,老张与老李因报价产生分歧,老张便不再让老李负责后续装修,并要求老李按欠条内容支付三万元补偿。胡法官认为该案事实清楚、标的不大,作出一纸判决很容易,但考虑到老王和老李是住同一村的老相识,大家平常抬头不见低头见,一旦打起官司,感情也会变得生分,不利于后续往来。本着不伤和气的原则,胡法官尝试采取“背靠背”和“面对面”的策略化解老王和老李的矛盾。
胡法官把双方约在东府村的特色调解室里,安抚完双方的情绪后,从法律法规着眼、从乡里乡情入手,与老王和老李进行“拉家常式”调解,“你们两家相识多年,人家老李也是辛辛苦苦给干了活,出现质量问题肯定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老李也愿意给您补偿,咱们一起也再商量商量,因为这件事伤了和气也不值当的。”“老李,你也知道,盖房、装修可以说是农村人一辈子的大事儿,这房屋产生了一些质量问题,老李心理难免有些不好受,同时你这属于有错在先,该赔的也还是要陪。”
渐渐地,双方打开了心结,“老李的活干得不错,我们也都看在眼里,其实后来想想,因为这点小事儿到法院起诉也伤感情,这不我们的工程款也没给老李呢,趁着胡法官您在,您帮忙给算算。”老李也放缓了态度,最终,老张和老李均愿意调解让步,两家握手言和,肩并肩共同走出了阳光洒落的调解室。
一位旁听的村民说到,“听说胡法官您来,我赶紧放下农活,一是想听听这个案子,还想想问问您什么是无讼呀?”“无讼,并不是说没有矛盾,而是将“以和为贵”的和善文化理念融入矛盾纠纷化解中,就像刚才调解的这个案子,既注重法律法规的运用,又要考虑乡土文化、村规民约等,和和气气地化解矛盾,努力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以达到‘息事无讼’的效果,这也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法院实践。”胡法官说到。村民们连连为胡法官鼓掌,村庄也又恢复了往常的热闹。
其实,该案的成功化解只是“无讼乡村”创建的一个缩影,自4月以来,共成功调解宅基地、相邻关系、婚姻家庭等纠纷20余件,调解成功率高达86%,该村民事纠纷数量同比下降50%,“无讼乡村”的创建效果日益显现。
调“一案”,也要防“类案”,为实现类型案件源头预防,除下乡调解外,顺义法院还积极延伸司法职能,依托“和顺共治”诉源治理品牌,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互动式普法宣传活动,让“和谐有序”的精神种子在潮白热土上生根发芽;治“一村”,也要治“一域”,如今,“无讼乡村”创建工作已经在全区25个镇、街全面启动,“法治细流”渗透到了基层的每一片肌底,为维护辖区安全稳定贡献着司法力量。
西城法院推广的“无讼社区”、通州法院的“无讼乡镇”建设,门头沟法院打造的“无讼物业社区”设等,全市法院都在以能动司法开启“无讼”新篇章,这是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也是走过60年后“枫桥经验”依旧焕发活力、生生不息的鲜活写照,更是深厚爱民情怀的充分彰显,为法院主动融入和服务社会治理大格局,推动社会善治开辟了新路径,必将在京华大地上落地生根、形成更多生动实践。
作者: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