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随着“开放合作·共享未来”的华美乐章响彻寰宇,为期6天的中关村论坛落下帷幕。
这是一场汇聚“最强大脑”、“点亮”世界未来的科技盛宴,也是增进交流共识、共绘创新蓝图的“高光”时刻。在与会的5000 名嘉宾中,仅诺奖级别的科学巨擘就有17位,全球各路顶尖专家120多位,还有200多家外国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和机构代表。他们瞄准当今世界发展的难点、热点和科创前沿,在脑力激荡中凝聚共识,擘画创新与发展壮美图景。
中关村,被誉为“中国硅谷”,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40多年间,从最初的“电子一条街”发展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书写了无数传奇故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而中关村论坛的应运而生和成长之路,也是我国科技创新不断加速、全球科技开放合作日益深入的生动见证。自2007年起,中关村论坛以“创新与发展”为永久主题,已成功举办了13届,成为集成果展示、发布、交易于一体的国际化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平台,也是中国科技接轨世界前沿、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实践的重要渠道,其作用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
今年的中关村论坛更是以“开放合作·共享未来”为主题,从全球工程创新论坛到全球大流行病的应对和国际合作论坛,从世界开源创新发展论坛到世界绿色设计论坛……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汇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清洁能源等前沿领域“谈经论道”,碰撞思想,想见未来。尤其是本届论坛诸多“首次”让人惊喜连连。如,首次设立女性平行论坛,首次发布《脑机接口伦理原则和治理建议书》,首次发布国际城市创业孵化指数,首次发布《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评估报告》,首次解读《首都标准化发展纲要2035》,首次将中国科幻大会纳入中关村论坛,等等。每一个“首次”,都是对中关村论坛“国际担当”的加码和“卓越成就”的诠释。
百年变局之下,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在今年的中关村论坛,不仅量子计算、脑科学、元宇宙、脑机接口、细胞与基因治疗等方面的颠覆性科创成果不断涌现,而且让开放创新的国际化生态更进了一步,成为引领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在本届论坛重磅发布的十大重大科技成果中,第十项成果是“国际科技组织落地北京”。据悉,仅本届论坛期间,就有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等5个国际科技组织宣布落地北京,49家外资研发中心在北京授牌。国际的广泛参与,令中关村论坛这张全球科技交流合作的“金名片”越擦越亮,并赢得全球科创“会客厅”的美誉。
另据不完全统计,本届中关村论坛期间,累计签约129个合作项目,签约金额超过810亿元;发布招商引资项目152个,预计投资总额1430多亿元。由此可见,中关村论坛让北京这座科创之城持续为全球科创力量创造跨界融合、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也让北京进一步成为全球创新创业者的“机遇之城”。
作者:董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