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华通讯社与应急管理部共同推出的系列新闻纪录片《中国守夜人》依据真实人物与事件,有层次、有焦点地讲述了一批中国应急管理系统工作者的故事。该片在新华网、央视频、人民视频等平台播出后引发热议,很多网友在心潮澎湃中感受到应急管理系统工作者这一职业的使命担当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诸多感人的镜头也在Facebook、YouTube等国外主流视频平台获得广泛传播和认可。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可以说,这样一部作品带来较高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原因,在于其以纪实影像的形式,通过真实可感地再现生活中平凡英雄守卫社会平安的全景镜像,阐扬了“中国守夜人”的精神真谛。进一步剖析“守夜人”的片名内涵,该片有几点亮眼的创作经验,可以为同类题材作品带来一些启示。
一是在精神主旨上,用情书写各行各业的坚“守”之心。新闻纪录片的“纪录”并非“有闻必录”,而应是更富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故事化讲述。该片重点表现了应急管理系统工作者“坚守”的信念,从《生命之光》到《花开万载》,分集中每一位急救人员无不是在讲述他们坚守行业的心灵历程与责任担当,并透过家庭与职业、安全与危险、生命与责任等两难的抉择处境,用朴实、动情的语言激发观众的震撼与敬佩。
近年来,我国影视创作者有意将目光聚焦一类平凡人物的坚守经历,以电影《守岛人》为代表,其以粗粝质感的影像风格和舒缓含蓄的叙事节奏,凸显了王继才驻守开山岛32年的坚韧品格。而《中国守夜人》贴合救援行业的工作性质,沿袭了此类创作的精神血脉,透过更为紧凑的节奏体现“坚守”的艰辛与毅力,从而昭示出急救人员的如磐初心、如炬使命。
二是在作品风格上,凸显富有冲击力的“夜”景镜语。纪录片的镜头语言是辅佐故事叙述的重要工具,也是意义阐释的“有意味的形式”。在第一集《生命之光》中,地震救援的夜色外景与受访者的低调光环境形成一种整一、协调的影调,“人的因素”与“环境的因素”相呼应,凸出了极端环境与救援工作的压迫感、紧张感与严肃感。
而在第二集《万家灯火》中,摄制组运用了大量的延时摄影和逆光镜头,使得车流光轨的行进与夜空下矗立的高楼在动静之中互为映衬,交织出城市消防复杂的环境。在片中,时间感的穿梭是融入“万家灯火”这一图景表达的行文线索。第四集《幕后英雄》讲述了北京冬奥会舞台设备的安全举措,片中为了表现四万六千多块屏幕的线路测控、八万两千四百平方米的房间隐患的相关维护,通过昼夜间、前后台的场景交替,将“四百二十个昼夜”的时间微缩在鸟巢这一具体空间中展开讲述,随着画面中奥运火炬的火焰隐入夜幕,也诠释了每一个工作人员夙兴夜寐的工作精神。
作者:朱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