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正确把握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快培育“高精尖”经济结构,大力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十二五”规划顺利完成。
一、人口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7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9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822.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7.9%。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1877.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6.5%。常住人口出生率7.96‰,死亡率4.95‰,自然增长率3.01‰。常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23人,比上年末增加12人。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345.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8万人。
“十二五”时期,全市人口增速、增量“双下降”,常住人口年均增长2.0%,比“十一五”时期低3个百分点;累计增加208.6万人,增量比“十一五”时期减少215.3万人。常住人口增速呈放缓态势,常住人口增量逐年减少。
二、综合
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968.6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0.2亿元,下降9.6%;第二产业增加值4526.4亿元,增长3.3%;第三产业增加值18302亿元,增长8.1%。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628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7064美元)。
“十二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低于“十一五”时期平均增速3.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年均下降0.6%,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6.5%和8.0%。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0.9︰23.6︰75.5,调整为2015年的0.6︰19.6︰79.8。
全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3072.3亿元,比上年增长8.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5180.8亿元,增长9.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3508亿元,增长10.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3%,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160.3亿元,增长8.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9%,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财政: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23.9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2.3%。其中,增值税716.1亿元,增长10.7%;营业税1186.1亿元,增长11.0%;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为1024.7亿元和478.1亿元,分别增长11.9%和24.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751.4亿元,增长27.1%。其中,用于城乡社区、节能环保、交通运输、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分别增长77.9%、42.1%、37.8%和37.6%。
“十二五”时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分别达到18733.4亿元和21380.3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2.1倍和2.2倍。
价格: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8%,涨幅比上年提高0.2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6%,非食品价格上涨1.9%;消费品价格上涨0.3%,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2%。
全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比上年下降0.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3.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6.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2.4%。
三、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8.2亿元,比上年下降12.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0.6%。粮食播种面积10.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6万公顷。粮食产量62.6万吨,下降2.0%;粮食亩产399.8公斤,增长12.7%。
全市农业观光园1328个,比上年增加27个;观光园总收入26.3亿元,增长5.6%。设施农业实现收入55.5亿元,增长8.2%。民俗旅游实际经营户8941户,比上年增加78户;民俗旅游总收入12.9亿元,增长14.2%。种业收入12.7亿元,下降9.7%。
“十二五”时期,在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工程的带动下,林业实现产值年均增长27.8%,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占比由2010年的5.1%提高到2015年的15.6%。
四、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662.9亿元,比上年增长0.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2.4%;高技术制造业、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7%、6.3%和1.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7408.2亿元,下降3.0%。其中,内销产值16335亿元,下降1.2%;出口交货值1073.3亿元,下降23.9%。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03.3,比上年提高2.8个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580.3亿元,比上年增长6.0%。重点行业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559亿元,增长23.4%;汽车制造业实现利润346.9亿元,增长7.1%;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129亿元,增长16.2%;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55.4亿元,下降0.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84.2亿元,下降22.0%。
“十二五”时期,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8%,低于“十一五”时期平均增速3.4个百分点。
建筑业: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436.7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在本市完成2699.1亿元,下降6.8%;在外埠完成5737.6亿元,增长8.0%。本年新签合同额10790.5亿元,增长3.3%。
“十二五”时期,全市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9%,低于“十一五”时期平均增速3.5个百分点。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全年货运量28765.2万吨,比上年下降2.5%;客运量69923.1万人,下降2.5%。
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561.9万辆,比上年末增加2.8万辆,比2010年末增加81万辆。民用汽车535万辆,分别比上年末和2010年末增加2.6万辆和82.1万辆。其中,私人汽车440.3万辆,分别比上年末和2010年末增加3.1万辆和65.9万辆;私人汽车中轿车316.5万辆,与上年末持平,比2010年末增加40.6万辆。
邮电: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990.9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67.8亿元,增长6.4%;电信业务总量923亿元,增长34.3%。全年发送邮政函件6.1亿件,下降7.5%;特快专递14.1亿件,增长27.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784.6万户,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36.1线/百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051.9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86.7户/百人。年末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469.1万户。
六、金融
存贷款: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款余额128573亿元,比年初增加15248.7亿元,增加额比上年少246.6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贷款余额58559.4亿元,比年初增加4822.1亿元,增加额比上年多929.8亿元。
证券:全年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597169.7亿元,比上年增长1.6倍。其中,股票成交额305252.9亿元,增长2.6倍;债券成交额182495亿元,增长64.9%。年末证券市场累计开户数758.8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71.3万户。
保险:全年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403.9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44.7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059.2亿元。全年各类保险赔付支出506.6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206.6亿元,人身险赔付300亿元。
七、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990.9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国有控股单位完成投资4238.5亿元,比上年下降4.9%;民间投资完成3296.2亿元,增长25.8%。
分城乡看,城镇投资7267亿元,增长4.9%;农村投资723.9亿元,增长13.9%。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11亿元,下降32.2%;第二产业投资677.1亿元,下降5.5%;第三产业投资7202.8亿元,增长7.8%。
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174.5亿元,增长7.7%。从投向上看,交通运输投资827亿元,所占比重为38.0%;公共服务业投资494.4亿元,所占比重为22.7%。
房地产开发: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226.3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住宅投资1962.7亿元,与上年持平;写字楼投资906.6亿元,增长20.8%;商业、非公益用房及其他投资1357亿元,增长13.2%。
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年新开工、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10.8万套,竣工8.2万套,公开配租配售7.8万户。
“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958.8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6倍,年均增长9.9%,低于“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速4.5个百分点。其中,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167.8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5倍,年均增长9.0%,低于“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速15.2个百分点;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7810.8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6倍,年均增长8.7%,低于“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速3.3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保障房累计开工100.9万套。
八、市场消费、批发和零售
全年实现市场消费总额18646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实现服务性消费额8308亿元,增长10.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38亿元,增长7.3%。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中,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751亿元,下降4.7%;通讯器材类实现零售额1217.4亿元,增长31.1%;中西药品类实现零售额843.8亿元,增长5.6%;文化办公用品类实现零售额582.8亿元,增长10.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实现零售额432.9亿元,增长15.6%。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2016.9亿元,增长40.2%。
“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193.8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9倍;年均增长10.3%,低于“十一五”时期平均增速6.5个百分点。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商品购销额116709.6亿元,比上年下降9.3%。其中,实现购进额55984.5亿元,下降9.9%;销售额60725.1亿元,下降8.7%。
九、对外经济和旅游
对外经济:全年北京地区进出口总值3195.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3.1%。其中,出口546.7亿美元,下降12.3%;进口2649.2亿美元,下降25.0%。
“十二五”时期,北京地区进出口总值累计达到19627.6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7倍。其中,出口2987.4亿美元,进口16640.3亿美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1.2倍和1.9倍。
全年合同外资323.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9.3%。实际利用外资130亿美元,增长43.8%。其中,金融业占56.4%,批发和零售业占18.6%,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占7.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5.5%,制造业占4.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3.7%。
“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56.6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6倍。
全年境外投资中方实际投资额95.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5.0%。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5.5亿美元,下降0.7%。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实际收入16012万美元,增长1倍。
旅游: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420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8%。其中,外国人357.6万人次,下降2.2%;港、澳、台同胞62.4万人次,增长0.7%。旅游外汇收入46亿美元,下降0.1%。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7亿人次,增长4.4%。国内旅游收入4320.3亿元,增长8.1%。国内外旅游总收入为4607.1亿元,增长7.6%。全年经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游人数533.1万人次,增长30.0%。
“十二五”时期,全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2318.8万人次,国内旅游者12.1亿人次,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1.1倍和1.6倍;累计实现国内外旅游收入19693.2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7倍;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45.7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18149.1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1.1倍和1.9倍。
十、城市建设和安全生产
道路建设:年末全市公路里程21876公里,比上年末增加27.2公里,比2010年末增加76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982公里,与上年末持平,比2010年末增加79公里。年末城市道路里程6435公里,比上年末增加9公里,比2010年末增加80公里。
公共交通:年末公共电汽车运营线路876条,比上年末减少1条,比2010年末增加163条;运营线路长度20315公里,比上年末增加66公里,比2010年末增加1572公里;运营车辆24347辆,比上年末增加680辆,比2010年末增加2799辆;全年客运总量39.8亿人次,比上年下降16.6%,比2010年下降21.2%。
年末轨道交通运营线路18条,与上年末持平,比2010年末增加4条;运营线路长度554公里,比上年末增加27公里,比2010年末增加218公里;运营车辆4946辆,比上年末增加282辆,比2010年末增加2483辆;全年客运总量32.5亿人次,比上年下降3.9%,比2010年增长76.2%。
公用事业:全年自来水销售量10.79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38%。其中,生产运营用水1.31亿立方米,增长3.37%;公共服务用水3.86亿立方米,增长1.97%;居民家庭用水5.54亿立方米,增长7.17%。
全年北京地区用电量达到952.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7%。其中,生产用电778亿千瓦时,增长1.3%;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74.8亿千瓦时,增长3.2%。
全年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51.5万吨,比上年减少5.7%;天然气供应总量14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7.6%。年末共有居民燃气用户882万户,比上年末增长4.3%,其中天然气家庭用户586万户,增长3.2%。燃气管线长度达到21430公里,比上年末增长2.1%。
全市10万平方米以上的集中供热面积5.8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
安全生产: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生产安全、火灾、铁路交通、农业机械安全事故963起,死亡1031人。与上年相比,事故减少40起,死亡人数减少65人,分别下降4.0%和5.9%。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为0.045人;道路交通每万车死亡人数为1.64人;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每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43人;煤矿每百万吨死亡人数为0.2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