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北京铜牛电影产业园成立两年 已吸引50多家企业入驻

2017-09-26 06:34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穿珠子,连通电影产业链每一环

秋日,午后,阳光打在爬满绿藤的红砖墙上,透着些许慵懒气息。眼前这片老厂房,位于东四环外朝阳路与黄杉木店路交叉口西北角。如今,这里已变身北京铜牛电影产业园:密度不高的园区,安静中透着文艺范儿,正是电影人创作的绝佳场所。

与798艺术区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创园相比,它算是一颗新星:就在两年前,这片占地30亩、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的空间,还是京城纺控旗下铜牛集团的物资公司所在地,老厂房的主要用途是堆放布料和纺织成品。而作为老国企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试点项目,短短两年时间,这里气象一新,目前已有50多家企业入驻,涵盖电影策划、投资、制作等各个环节——电影产业链的每一环,像珠子一样穿了起来。

电影产业小社区

铜牛电影产业园董事长刘国宁和副总经理吕凌风,工作闲暇总喜欢在园区里转悠,和入驻企业的负责人唠唠嗑,问问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两年时间,将纺织库房变身“电影产业小社区”,他们感到很有成就感。

这对老伙计,在电影产业摸爬滚打多年,一个是独立制片人,一个是编剧,位于蓟门桥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大院,此前一直是他们的办公地点。如今,两人成为铜牛电影产业园的操盘手,实属偶然。2014年,两人在北影大院的办公室租期到期,只能另找别处。吕凌风回忆:“当时突然起了一个念头,反正要搬家,不如我们自己做一个电影产业园,把上下游的企业都吸引过去。”正好当时吕凌风的一个朋友对他说,东四环的铜牛老纺织库房要转型,可以去看看。两人实地考察的结果是:这地儿,靠谱!

选择从北三环搬家到东四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东四环是北京著名的“传媒走廊”,一大批演员、导演、制片人等,都选择在这一带安家。刘国宁坦言:“这里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原先大家要跑到北三环谈事儿,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解决。这给了我们运营这个项目极大的信心。”

2015年7月,园区以旧厂区原有建筑为主体,结合“大工业”风格进行改造更新,保留老厂房建筑外表面的历史肌理感,和电影工业的质感相映生辉。目前,园区建设已接近尾声,两个核心项目——电影院和交流中心,即将在3个月后装修完毕,投入使用。刘国宁透露:“这里的电影院未来主要是为园区企业和电影人服务,比如做新片首映活动。”

出租率达到100%

位于铜牛电影产业园西侧的克诺影视传媒,主攻电影器材,在业内小有名气。2015年年底,克诺影视作为第一批企业入驻园区。其负责人卢晟开玩笑说:“北京大部分的电影器材公司都在北边,我们是少有的到东边‘吃螃蟹’的公司。”他坦言,电影产业的工种很多,各环节就像一颗颗珠子,“看中铜牛电影产业园的就是一点,这里能把珠子穿起来。”

事实证明了卢晟的判断没错。目前,铜牛电影产业园的出租率达到100%,涵盖电影行业上下游各环节,包括湖南省文化艺术产业集团、云南电影集团、东海电影集团、IMAX(中国)、编剧帮、中央电视台《奋斗》栏目组、优酷网、者尼私人影院等知名企业单位。

园区能有如此高的入驻率,离不开操盘者在各个环节的努力。刘国宁回忆,最早一批企业刚入驻园区时,在管网施工、屋顶防水等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有问题我们就全力整改,高效率给大家留下了好印象。”得益于好口碑,不少企业慕名而来,刘国宁则开始设立门槛,“后来的入园要求是,不能租小于400平方米的房子,这是经济账;尽量选择此前园区产业链上没有的企业,这是为了园区长远发展。”

如今园区内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风格差异明显。主攻后期制作的视觉左岸传媒,低调务实,办公室内还留着此前工厂仓库的支撑柱,用负责人王文的话说就是,“装修改造上尽量实用,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打造网络热播剧《镇魂街》的熊孩子传媒,办公环境有浓郁的北欧风格。克诺影视的小楼,则被电影器材占据,像一个研发实验室,满是“工科男的奇思妙想”。不过,尽管工种不同,大家却有一个共同点——喜欢串门。“不少此前听过名字没见过面的行业大咖,就在园区里办公,这下对上号了。”熊孩子传媒副总裁李颖说。

左邻右舍齐做事

因为贯通电影产业每一环,所以园区内企业有着“振臂一呼,左邻右舍来帮忙”的先天优势。

从去年的《湄公河行动》,到今年的《战狼2》,主旋律电影创造的高票房让不少电影人看到了这一市场机遇,铜牛电影产业园也不例外。

2016年,铜牛电影产业园联合园区内20余家电影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主旋律电影产业联盟”。作为联盟发起人的刘国宁说:“这是国内首个以主旋律电影为主题的电影产业联盟,我们希望探索主旋律电影创作新思路,目前已经有40家企业加入联盟。”该联盟目前正在筹备建立国内首个主旋律电影数据库,主要是整合主旋律电影项目、人才资源、金融资源等。而这项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推出一系列以“中国网事·感动人物”原型为基础改编的主旋律电影。

眼下,园区企业共同孕育的一个“孩子”就快要诞生了——主旋律电影《长江救援》预计将于今年底上映。这部总投资约2000万元人民币的电影,吸引了园区内6家企业参与投资,方式各不相同:视觉左岸传媒用一部分后期制作的费用来进行投资,园区内的演员经纪公司则通过该公司参演演员片酬折价的方式进行投资……在刘国宁看来,这些灵活的方式,降低了大家的投资风险,也为主旋律电影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就在上周,首届铜牛电影艺术周在园区内举行,由主旋律电影产业联盟的成员企业及签约导演提供的电影作品,进行了一次集中公益展映,包括《逆时营救》《玩酷青春》等。电影放映都是露天进行,营造了一种很轻松的氛围,大家都可以看看自己的“邻居”们做出过哪些作品。吕凌风说:“未来我们希望园区企业和联盟成员企业自有的影视作品,能在园区实现常态化公益放映。”

找准特色定位才能创出品牌

京平

老厂房变身文创园,找准特色定位,发掘比较优势,可谓一条关键经验。

当前北京各种类型的文创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这是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必然趋势。但也要看到,随着文创园数量日益攀升,产业瓶颈开始显现,同质化严重、产业集聚度低、入驻企业协调性不够、专业化不足等,成为一些园区的普遍问题。不少园区定位虽是文化创意产业,但放眼园中却多是酒吧、咖啡馆等休闲场所,缺乏异质特征,最后沦为“千园一面”的“大杂烩”。如此种种,症结皆在于定位模糊。如何因地制宜、差异发展,成为老厂房转型后能否重焕新生的决定因素。

找准特色定位,才能创出品牌做大做强。比如,铜牛老厂区没有直接当房东“吃瓦片”,而是立足园区特色,主打电影生产。对入园企业的筛选也没有“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而是差异决策,紧紧涵盖上下游相关企业,把电影产业的每一环像珠子一样穿起来。结果说明,引导企业发挥专长,打出特色招牌,文创园整体就更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擦亮尘封的工业遗存,是北京加快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履行首都职责的必然。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把文化优势切实转化为发展优势,就要最大限度发掘既有资源特色,在差异化竞争中打造文创产业的百花园。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