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热议乡村振兴战略:市场人才科技是关键

2018-01-24 06:00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市场人才科技是关键

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在此次政协会议上,如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和任务,成为农业界别委员热议的话题,市场、人才、科技成为关键词。

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

北京市政协委员、民进北京市委常委、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马荣才建议,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乡村可持续发展内生机制。“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全新的城乡关系,把乡村放在了与城市平等的地位上,更加注重发挥乡村的主动性,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他认为,要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大包大揽或一味地投入资金、物资的做法和理念必须改变,绝不能让过度依赖政府的思想行为持续下去。通过制定负面清单、完善产权制度、实现要素市场均衡等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乡村振兴中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马荣才表示,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他建议设置乡村振兴和有关专题研讨班,用3个月或更长时间全面加强对区、乡镇和村级领导干部的培训。不能仅仅局限于从事“三农”工作的干部群众,要增强各行各业对“三农”发展规律的认识,尤其是要确保分管领导干部具备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资格。激励人们投身于乡村振兴中,加大农口部门领导干部到区、乡镇、村交流任职力度。挖掘农村各类人力资源,建立农村“服务大员”队伍管理平台,提高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建设一支乡土式、工匠式队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农人,树立一批乡村振兴典型人物,使之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流砥柱。

加强农民培训重视科技优势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旗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衍生表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后,农民很振奋。“对农民要进行培训,转变思路,现阶段谈乡村振兴不是单单靠种地。”他介绍说,过去农民对农资安全意识不够,为了追求产量,必须要洒农药化肥,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改革开放家家户户各种一块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趋势应该是农村土地集约化,发展家庭农场。”

王衍生认为,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产业不符合北京当下的特点,应该充分利用北京农业发展的先天优势。中国农科院、北京农林科学院、中国农大等聚集了全国最优质的农业科技资源,北京的土地应该用于科研、科技成果转化等,因地制宜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从产业上进行升级,形成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示范模式。

土地承包期三十年不变是大利好

在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东昇农业技术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宝平看来,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是一个大利好。“我一直在一线,了解三农。土地三十年承包期不变,首先可以稳定农村,其次会吸引金融体系的资金都向农村聚集。”刘宝平表示,这可以让农民用现有的宅基地真真正正地提高生活富裕度。

在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初具规模的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已经吸引了许多科技企业落户。“进一步加快种业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是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高精尖经济结构构建的重要方面。”刘宝平表示,乡村振兴的另一个关键词就是科技。建设国际种业科技园区为全国种业改革创新发挥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为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区域生态系统发挥了积极作用。符合首都核心功能定位,可作为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农业板块。“2018年一定是个好的引爆年,农村经济在今年会有大突破。”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  作者:肖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