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人才咋培养 行家委员献高招

2018-01-24 08:02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冬奥人才咋培养 行家委员献高招

关键词:冬奥人才

“推动3亿人上冰雪”是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时对国际奥委会作出的庄严承诺。然而我国冬季运动基础薄弱,冬奥会人才的培养同样面临困境,无论是运动员、教练员、培训员、裁判员,还是围绕冬奥项目方面需要的科技保障人才、技术人才等都是匮乏的。离冬奥会举办还有4年,如何培养冬奥会人才成为不少委员热议的话题。

杜丽委员:

边滑雪边射击 “冬奥”训练借鉴“夏奥”

国家射击队女子步枪教练、奥运冠军杜丽,第一次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参会。去年11月,她还成为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委员。

“冬奥会有个项目叫冬季两项,就和夏季奥运会的射击有异曲同工之处。”杜丽委员说,“冬季两项”要求运动员在雪地滑行的过程中进行射击,是一项冰雪和射击相结合的运动。“虽然这个项目在国内是个空白,但是可以借鉴夏季奥运会的一些经验。”在“冬季两项”项目中,运动员所背的枪,与夏季奥运会气步枪射击项目所用的枪械口径类似,冬季两项运动员使用的枪支也是拥有5发弹夹,使用特制的运动步枪。

“射击的一些技巧是共通的。”杜丽委员告诉北青报记者,她很赞成体育项目的“跨界”,2018年,她会带着自己的队员观赏冬奥会的“冬季两项”项目训练,和对方教练进行沟通,在训练和竞技方面开发出一些新的技巧,不仅为冬奥会服务,也可以在以后的夏奥会中借鉴。

作为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委员,杜丽委员提出,冬季奥运会和夏季奥运会的筹备还是有所区别的,“比如冬奥会在场馆建设上,需要考虑专门摆放滑雪板、雪车这些大型器材的地方。”从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到筹办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杜丽经历了从运动员到教练再到奥组委委员的转变,思考问题更加全面。

曹卫东委员:

“跨季”练项目 “跨界”选人才

“冬奥会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建议用一些超常规手段进行人才培养。”对于冬奥会人才培养,市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曹卫东说,为备战2022年冬奥会,从2016年至今,学校先后成立冰雪运动学院、中国冰球运动学院、中国冰壶运动学院、冬奥培训学院等,并且采用“超常规”的手段,从夏季奥运会项目的在校学生中,跨界选拔出相关人才进行培养。目前,钢架雪车国家集训队里有6名北体大学生,雪车国家集训队里有8名北体大学生。

曹卫东介绍,有些冰雪项目强调速度,就可从练习短跑的运动员中选拔人才,“跨界选才不是临时抓壮丁,因为在国外一些优秀的冬季项目运动员就是从其他项目转过来的。”曹卫东认为,由于国内目前没有冰雪人才储备,现在要想快速发展,跨界选才是必然。

“同时,冬奥的训练也要避免一个误区,就是以为只能局限在冬季。”曹卫东提到,国外有的滑雪场冬天是雪道,夏天是草道,当地运动员冬天滑雪,夏天就滑草,训练效果是不减的,而且有部分冬季项目在夏季的陆地上也可以练习。“跨季训练,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如果只是靠冬季的那两三个月,已经来不及了。”曹卫东说,冰雪项目的训练要打破传统训练办法,“跨季训练”符合冬季项目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

除了冰雪项目运动员,国内稀缺的还有冰雪运动项目的教练。曹卫东建议,在人才培养方面,实施“引进来”和“送出去”战略,除了引进国外高水平教练,还应把在校学生送到国外进行学习,回来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这些学生回来后在冬奥会就能帮上忙。”

钟秉枢委员:

冬奥需要“冰雪+”复合型人才

除了专业运动员,冰雪人才还包括哪些?市政协委员、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认为,一届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只有运动员和教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专门负责冰雪运动的专门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和 ‘互联网+’一样,我们在冰雪人才的培养方面,也需要成就有‘冰雪+’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钟秉枢认为,将体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实现高校的跨学科联合培养人才,以“体育学+管理学”形式推进,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冬奥会乃至冰雪产业的发展。在冬奥会人才培养中,体育院校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既要有本专业的学科基础,又要懂冰雪。”此外,钟秉枢还强调体育院校的每个学生都要有“能上冰、会滑雪”的亲身体验。当然,对于冰雪专业的学生,还会有更高的晋级要求。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  作者:刘婧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