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构建国际一流高精尖经济结构

2018-01-24 15:21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构建国际一流高精尖经济结构

报告

全力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央地协同推进重大科技任务。高水平推进“三城一区”建设。编制完成“三城一区”规划,促进协同联动发展。充分发挥中关村示范区引领支撑作用。深化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在朝阳望京、中关村大街、未来科学城等试点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对标国际一流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建立开放融合的科技创新机制,扩大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创新券和开放实验室服务范围和领域,引导高校院所面向社会开放科技资源。建设中国(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解读

北京科技创新

处于平稳向上态势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关成华

北京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在新时代,北京应进一步引导创新发展方向,巩固创新优势,做好前瞻性布局,与时俱进地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根据2005年至2016年首都创新发展数据分析,北京的科技创新发展处于一个平稳向上的态势。在这种形势下,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在资源、环境等多个方面都有自身独到的特点。从资源情况来看,北京科技创新发展最重要的特点在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聚集,并由此产生了显著的人才聚集效应和人才“根植性”。从整体环境而言,北京的政策支持力度和数量在全国遥遥领先。北京不仅仅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也是国际交往中心,大量国际交往推动北京创新环境的全球交融。

具体而言,驻北京的全球500强企业总部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一位,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领先的。从技术市场的交易上看,2015年,北京输出技术成交额占全国35.11%,这说明北京的技术输出非常强势。不论是京津冀区域以北京为中心的梯度发展,还是北京对全国其他地区的“领衔”辐射,抑或在北京建设的上百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都说明了这一点。

而在北京的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以“三城一区”为代表的科技园区发展,在区域经济总体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科技园区的发展牵动着人才的聚集、产业的聚集和资源的聚集,它必将成为整个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亮点。

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北京至少肩负着四项重要使命:一是创新资源的聚集地;二是辐射引领的核心点;三是创业经济的新增长极;四是中国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领跑城市。

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要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和国家重大战略,引领和辐射区域发展,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在疏解非首都功能过程中坚持创新驱动,深入研究和把握首都和超大城市的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在推动中国经济向着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要把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进一步推进,突出战略部署,将空间布局和科学治理相结合,在引领全国科技体制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报记者 孙乐琪

践行

文化创意科技创新 驱动“牡丹”转型

“它的前身是北京电视机厂,曾创造了家喻户晓的‘中国之花’——牡丹品牌。而现在它成为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相融合的典范。”北京牡丹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作人员不无骄傲地告诉记者,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型,这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步的老品牌正致力于成为一家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技术研发、科技产业孵化、平台综合运营为一体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牡丹集团打造和运营的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曾被列入中关村科学城第二批重点建设项目,是北京市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和创意数字科技产业聚集区。

日前,记者来到牡丹集团,在工程检测实验室里,几位技术人员正在调试设备,检测数字电视的模拟信号。而在AR/VR实验室里,工作人员正在为国内某知名高校制作操作机床的AR教学视频。研发人员为记者展示了已完成的AR/VR实验作品——无人机虚拟沙盘展示,“当程序对特征点进行识别后,就会释放AR动画。这项技术可以用在教育、展示等多个方面。”

老国企拥抱新技术 重现“国色天香”

在牡丹集团的数字文化体验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一款已开发成熟的智能家居项目——数码触控茶几。这款产品完全可以当做普通茶几使用,不过,点开开机键后,就成为了一个安卓系统的“超大号”平板电脑。与手机、平板电脑不同的是,它的“屏幕”最多可支持12个触点,也就是说,它可以支持两人同时进行操作,还能支持多人查询。

还是在数字文化体验中心,一幅四屏组的“国画”以四季牡丹为题材,分外妖娆惹眼。仔细一看,才发现这些牡丹都是动态的。微风吹过,牡丹花影摇动,花间时有蝴蝶、鸟儿飞过,栩栩如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件数码媒体艺术品采用了牡丹集团独创的数字内容配适技术,将传统名画放到电子屏幕上,进行“二次创作”,“这件作品曾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APEC会议上被用作接待贵宾的‘迎宾图’。”

牡丹的展示中心里摆着一组大型显示屏,它呈现了多个系统的运行动态。这些系统覆盖了牡丹集团6.24公顷的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区,为园区企业和工作人员提供智慧办公、电子商务、智慧能源、社区管理、安防物业等多种信息技术服务。它们集成在一个被称为“牡丹智能制造服务云平台(IMS智慧+平台)”的系统中。

据介绍,未来,牡丹将顺应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融合发展大趋势,持续打造牡丹IMS智慧+平台,为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本报记者 孙乐琪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  作者:孙乐琪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