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制定实施新一轮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把高排放车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将低排放区由六环路内扩展到全市域,从严查处尾气排放超标车辆,严格落实高排放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禁行限行规定。
有效管控裸地扬尘、道路扬尘、施工扬尘和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减少扬尘污染。对重点企业严格排污许可证管理,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
有序推进农村煤改清洁能源,基本实现平原地区“无煤化”。
认真落实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严格执行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解读
大气治污
“人努力”发挥到极致
2017年是国家“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的收官之年。北京交出了“PM2.5浓度降至58微克/立方米”的漂亮答卷,浓度较上年同比下降20.5%;较2013年的90微克/立方米下降32微克/立方米,降幅达到35.6%,完成国家“大气十条”下达的目标。2017年,北京共收获226个空气质量优良天,比2016年增加28天;重污染日23天,比2016年减少了16天。蓝天成为北京市民进入秋冬以来习惯看到的“新常态”。
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书肖看来,北京目前实施的各项大气减排措施是有力的,方向是正确的。对于不少人提出“气象条件导致去年蓝天增多”的说法,王书肖说,从过去五年总体情况来看,气象条件并没有非常大的变化。以2017年为例,秋冬季气象条件比较帮忙,但年初1月、2月非常不利于污染扩散,相同排放量的基础上,污染物浓度增长了60%以上。所以总体上而言,2017年各个月份气象条件作用会有抵消,在气象条件略微有利的情况下,总体是“人努力”的结果。
环保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的多位专家告诉记者,实施“大气十条”五年来北京无论是3.9万蒸吨燃煤锅炉完成清洁能源改造或拆除,淘汰216.7万辆老旧车,还是清理整治1.1万家上账“散乱污”企业,一系列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的完成总量大约是过去十年来的总和,“将‘人努力’发挥到了极致。”来自环保部的一位专家说。
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副主任刘保献也表示,近五年全市以PM2.5源解析为依据,聚焦煤、车、工业、扬尘四大领域,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实践证明,污染减排是硬道理,科学决策、精准打击是做好空气质量工作的重要方法。
本报记者 张航
践行
监察执法
爬上屋顶严查企业应急减排
1月13日零时,本市启动今年首个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全市各区和有关单位迅速行动,尽最大措施降低污染峰值,缩短污染时间。市环保监察总队也派出执法队员奔赴各地,严查应急措施的落实情况。当天记者就跟随其中一组队员前往房山区督查。
在良乡,督查队员不打招呼直奔明苑恒盛印刷公司。按照要求,这家企业需要停产。记者走进车间,发现里面已经一片静悄悄。各种设备摸上去也已经冰凉。从空地上码放着半人多高的印刷成品能看出这家企业平日的忙碌。“我们主要给药厂加工包装盒,每天大约能生产50万个。”企业副总经理杨磊告诉记者说,启动预警前一天他们接到了通知,一下班就给员工放了假。督查队员金彦祥和同事王振国仔细查看每一处生产设备,不时用手摸一摸。
随后,王振国绕到了厂房后面,顶着寒风沿着一部简易楼梯爬上了近5米高的厂房屋顶,查看挥发性有机物的处理设施是否安装到位,“即使没有橙色预警,它的处理设施也必须要安装到位,正常开启,以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王振国说,检查结果令人满意。
记者了解到, 2017年本市利用热点网格和高密度监测网络,实施精准执法、全时执法。对固定污染源的立案处罚起数和处罚金额同比分别增加77.98%和31.68%,有力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
交警环保
合力封堵冒黑烟大货车进京
冒着黑烟的柴油大货车排放的污染物占到了所有机动车排放颗粒物的90%,因此已经成为监管的重点。过去,严查超标排放的大货车主要由环保部门来完成,去年下半年,“公安处罚、环保取证”的新模式开始实施。
上周的一个下午,记者来到北京“南大门”大兴榆垡镇的一个进京检查站,大兴区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站的队员周暄蓬正将一根“不透光烟度计”伸进一辆柴油货车的排气管,“这个设备可以实时定量出数值,当时固定证据。”队员焦硕告诉记者。随着货车的油门被踩下,一股黑烟立即从排气管喷出,“超标了!”焦硕手里的平板电脑不到两秒钟就收到了从烟度计传来的数值。面对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排放浓度,货车司机陈先生只得接受处罚。现场开出罚单的是大兴区交警支队的交警。罚款200元,不记分。
现场执法的交警曹警官向记者出示了一张罚单,对于超标排放有专门的处罚代码 “6063”。这意味着如果司机不接受处罚,记录将一直追随,全国有效,无法验车,无法转让,无法报废。
记者了解到,2017年以来,全市聚焦38个主要进京道路和进京综合检查站,不断加大对重型柴油车的执法力度, 2017年查处超标排放重型柴油车起数是2016年的5倍多。
本报记者 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