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团代表李有光,来自被称为全国最繁忙的基层法院之一的朝阳法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和企业少跑腿,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李有光说,朝阳法院正在践行这一要求,利用信息化技术,打造智慧法院,为诉讼群众提供线上线下“双便利”。
朝阳法院有多忙?身为该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的李有光说,2013年至2017年朝阳法院的收案量一直呈持续上升态势,2013年收案量6.2万余件,2017年这一数字增长至13万余件,4年间,收案量增长了近一倍。
以李有光所在的民二庭为例,该庭以商事合同纠纷案件为主,去年该庭的新收案量达到7200多件,加上旧存的2000多件,加起来一共1万多件,“我们庭一共十几位法官,每人的年均结案量为480多件,这个工作量不算低。”
在案多人少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审案的质量?李有光说,朝阳法院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就是向智慧法院迈进,享受大数据、人工智能成果,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据李有光介绍,朝阳法院从线下线上两个渠道为当事人诉讼提供便利。
在线下,作为诉讼群众首先接触到的立案大厅,就有诉讼文书智能生成机、诉讼风险评估智能机、微信智能立案二维码等服务设施。
在线上,朝阳法院推出的微信端“互联网诉讼平台”,涵盖了立案、庭审、证据交换、执行申请等多个业务环节。“诉讼当事人填写完立案信息后,平台可以一键生成诉状。如果有一方当事人在外地,协商一致后,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远程视频开庭,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本报记者 张宇 J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