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本身也乘坐电动轮椅出行的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残联副理事长欧玲深有感触。
“残疾人需要融入社会,而辅具是他们融入社会必不可少的工具。”欧玲谈道,过去给残疾人辅具的发放都是“被动”的,各级残联招标得到什么就发放什么,而不管得到的残疾人需要不需要或者合适不合适。2016年,北京市残联搭建了一个辅具选购的 “互联网+”开放平台,辅具生产厂商以入围方式直接进入平台,消除中间环节的差价。残疾人只需登录平台,就可以主动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辅具,且能按规定享受相应的辅具购买补贴。“包括辅具的评估、辅具的送达,全都是直接上门。”欧玲介绍,截至目前,在这个“互联网+”平台上,已经涵盖了肢体、听力、视力、精神障碍和智力障碍五大类辅具共1000多种。“这是真正的打通最后一公里。”
欧玲说,北京离高水准无障碍出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新建大楼虽然设立了无障碍通道,但是并不能到达大楼的任何地方;有些银行柜台也未设置高低柜台以便残疾人办理业务;电梯、扶手、卫生间等区域和空间的无障碍设施也并不普及……“我想建议,北京在推进新版城市总规的过程中,加入城市无障碍设计导则,让无障碍建设更加精准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