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大代表聚焦“乡村振兴”三大方面

2018-01-30 06:54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乡村规划·产业发展·人才资源

在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截至28日中午提交的代表议案中,有十余份聚焦“乡村振兴”,代表们主要就乡村规划、产业发展、农村人才资源三大方面做了前期准备和调研,并拿出相应方案。

问题一:乡村规划缺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村应该规划先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副所长江泽平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乡村规划普遍缺位。

“大部分乡村尚未编制规划,容易导致自由、涣散,落后产业落地,‘高精尖’产业望而却步。部分有编制规划的村庄,也或多或少存在规划或与法律政策冲突,或不符合本村特点的问题。”江泽平说。

通州区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高级工程师韩克非也持类似观点。她发现,在疏解整治促提升、减量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亟须制定符合乡村特点的规划,这其中,尤其要吸引基层干部、农民的参与。

建议:尊重农民主体地位

江泽平提到,要会同乡镇和村庄,鼓励当地村民主动参与、共同研究,对村庄进行科学规划、精准设计、充分编制。韩克非说,对已有乡村规划编制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从政策环境、法律制度、审批、资金保障、人力资源等方面综合分析遇到的问题和原因,找出症结。在此基础上,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和属地农民要求,完善乡村规划,真正发挥规划龙头作用,避免规划编制花钱不少、束之高阁。

问题二:产业形式单一

农村产业发展是代表关注的重点之一。作为一名在农村工作了十多年的基层代表,房山区窦店镇窦店村党委书记仉锁忠说:“本市农业还存在发展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单一农业形式较多,现代化信息技术、科技含量不够,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等问题。”

这一点,江泽平也有类似建议:“目前,农村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转型升级缓慢,自由、散乱、盲目、同质和落后产业未能及时引导转型升级,村集体习惯依赖出租厂房收租金。产业面临转型升级提速,落后产业腾挪离开,就容易使集体经济面临捉襟见肘的困境。”

建议:发展田园综合体

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仉锁忠认为,要坚持质量兴农,延长农业产业链,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一、二、三产业如何融合?海归博士段然在议案中给出具体操作: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创建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集自然、观赏、休闲、康乐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并受益。她认为,多产业融合的田园综合体,既能让城里人来体验田园之乐,还能让农村变得更美、农民变得更富,进而实现乡村振兴。

问题三:农民就业技能落后

“目前,农民就业技能落后、就业通道过窄。随着落后产能的淘汰,如果农民跟不上就常常面临就业瓶颈,致贫致困。”在调研中,江泽平还重点关注了农村人才问题。

对此,段然和韩克非也认为,产业融合的加速和科技农业的发展,对农业职业技能要求更高、更细化。然而,目前,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村转移劳动力技能较低、经营者思路不够开阔、专业性有待提高。

建议: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代表们认为,乡村人力资源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要通过教育、职业培训等各种方式,培养大批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出农村带头人。”江泽平说。

韩克非也提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划,整合培训资源,落实农村转移劳动力免费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专业合作社经营者等人群的教育培训。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  作者:李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