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同时,北京市提出要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切实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改革成果要与市民共享。昔日脏乱的批发市场三无小店,陆续变身养老院、菜市场、小花园、停车场,水清树绿,舒心便利,和谐宜居。
厉敏没想到,快50岁的人了,从去年起,自己的工作内容竟然会涉足招投标、工程预算、管道跑水、房屋设计……这些极其专业又极其复杂的领域,对于在街道办事处干了20年行政工作的她来说,简直太难了。她笑言:“夸张点说,以前连设计图纸都没摸过,更不懂什么是招投标、工程概算这些专业术语。”而现在,在德胜街道新北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环顾温馨的养老环境,还有正在做着手指操的失能老人们,她的眼睛湿润了。
从腾退出来的杂乱昏暗的一排门脸房到一座温馨舒适的养老驿站,作为街道群众的“贴心人”,46岁的厉敏一切亲力亲为。这位街道基层干部工作重心的巨大转变,从一个侧面见证了首都北京腾笼换鸟的艰辛,以及凤凰涅槃般的重生。
从一排门脸房到一座养老驿站
新北养老驿站位于新街口外大街甲8号院16号楼底商,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就在北京师范大学东门的对面、过街天桥的下面。“以前这里是一排门脸房,非常热闹,有卖衣服的、卖榴莲酥的、配眼镜的,还有小理发店,大概10来户吧,我记得卖榴莲酥的那家的面积也就两三平方米,转个身都困难,环境脏乱差,但因为挨着学校,生意兴隆,家家门口都盖了避风阁。”厉敏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去年初街道对所有拆墙打洞的房屋进行疏解整治,我们是社区服务中心,主要任务就是在‘促提升’上下功夫,也就是如何合理利用腾退出来的房屋,更好地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真正实现和谐宜居。”
厉敏是西城区德胜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主任,主抓养老和社区生活服务业。“德胜地区人口两成以上都是老人,可是养老机构只有人定湖养老院一家,50张床早就住满了。养老设施奇缺是居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这一片又是学区房,可用的房屋资源少。作为中心主任最大的工作压力就是找房子。所以,每次开例会,一听别的部门汇报房屋腾退情况,我就赶紧跑去看,看看能否做养老驿站用。以前我最不关心租房的事情,现在我们单位的人都向我打听租房信息。”
新外大街腾退出的这排门脸房就这样被厉敏盯上了。“位置好,380平方米的面积也合适,周围就是新北社区、新明家园社区居委会,以中国航天航空设计院、北京电影洗印厂职工为主,人员文化层次较高,退休老人较多,养老需求大。我们赶紧联系业主中航物业把它租下来,当时就想把这个地方做成养老驿站。召开几次居民代表大会征求意见,有居民提出新外大街买菜也难,最近的超市至少走出20分钟,已经在海淀的地界上了。所以,初步规划是把这片地方提升为养老驿站+便民菜店,有可能的话再搭载其他便民服务。”
从不懂专业名词到行内专家
厉敏最初看到这片腾退出来的房屋其实就是6间小两居室,杂物堆积,光线昏暗。从准备材料、跑住建委、工程预算、规划设计、招投标、消防检查、安全验收……半年时间,学财会出身的厉敏生生“跑”出了一座养老驿站。
“说实话,我本身是行政工作人员,负责一家养老驿站的规划和建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许因为是女同志,我对我自己家房子连个空间概念都没有,更别说380平方米了,很多专业名词我都没有听说过。”但是,对于养老驿站,市政府提出街道要完成房屋的设计、建设和装修环节,服务商只需拎包入住服务。46岁的厉敏边学边干边请教。
此前,她的工作主要是为老人办理养老卡,发放养老券,开拓养老服务商,“对应的上级单位主要是西城区老龄办”;现在却要跑相关委办局、联系产权单位、寻找设计单位、负责招投标、联系质检部门、安监部门、消防部门……她坦言,过去这一年经常失眠,“睡三四个小时就算睡得不错了。我自己是做养老工作的,家里的老人一年住了5次院,我一次都没陪过。孩子10岁,他爸爸在山西工作,我就把他放在我弟弟家里,实在不行了就让朋友帮着带。”如今,不过一年的时间,那些她在工作中从来没有听过的专业名词,所谓工程预算、概算、招投标、承重墙、管道走向……厉敏张嘴就来,采访期间,电话几次响起,聊的都是消防布局、工程验收等话题,不知底细的还真以为她是一位建筑工程师呢。
从养老驿站到公共会客厅
2017年6月,养老驿站动工,当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自从听说这里要建养老驿站后,我和老伴一直关注着工程进度,每天经过这里时,都会看上两眼。等养老驿站营业了,我和老伴第一时间赶来咨询,看看养老驿站的环境怎样、饭卡怎么办理。”家住德胜街道新明家园社区的王玉英告诉北京晨报记者。
厉敏说,这里的居民都把养老驿站当自己的家一样关心,甚至还有4位从航天航空设计院退休的老人亲自参与了养老驿站的设计。“大家一点点地抠图纸,争论是经常发生的事。老人们建议,驿站室内的门要宽,因为老人可能会拄拐杖、坐轮椅,门太窄易出危险;设计师却说,由于承重墙的限制,门不能太宽。还有管线怎么改更适合无障碍通行等等,这样的例子简直太多了!社区老人和专业设计师就这么一点点切磋、磨合,才有了今天的驿站。” 厉敏说。
驿站有12张床位,托养着10位失能失智老人,另有50来位老人在这里订餐。如今,驿站已经成了社区居民的会客厅,赶上驿站过头一个春节,大家拿着瓜子花生一起来凑热闹、聊春晚、看望老街坊。
在380平方米的腾退房里,新北养老驿站占了300平方米,另有80平方米辟为社区便民菜店。菜品物美价廉,菜价比市场便宜5%,因此经常出现排队现象,每天的营业额都超过万元。菜店为回馈社会,春节前还专为社区196位低保老人每家送了米面和油,价值3万元。
厉敏心中有些遗憾,由于面积限制,菜店尚不能搭载其他社区便民服务。在寸土寸金的德胜地区,寻找新的腾退场所建便民设施,以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是厉敏今年面临的主要任务。
眼看着租期快一年了,厉敏兜里揣着刚刚盖完章的租金申请合同,新北驿站2018年的房租是77.4万余元,这笔钱由西城区财政支出。正是由于政府出资解决养老驿站用房问题,才得以使居民享受相对价廉的养老服务。
新闻内存
疏解腾退空间
优先补充便民设施
在今年初召开的北京“两会”上,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副巡视员、新闻发言人赵卫东在回答北京晨报记者提问时表示,目前市商务委等7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完善便民商业设施指导意见已经出台,明确商业便民设施配置的原则,将积极利用疏解腾退空间,优先补充商业便民设施,保障老城区居民生活便利化。
赵卫东表示,2018年上半年,各区要编制完成生活性服务业生活设施规划,并把规划细化到街道和社区,同时,建立疏解整治与合理布局生活性服务业设施的联动机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即将关闭或清退的商业设施,应把相关信息及补建信息通过多种方式提前告知,让大家做到心中有数,知道从哪里能得到便民服务。”
资料显示,2017年,全市共新建提升蔬菜零售、便利店、家政等便民商业网点1200余个,其中近300个是疏解整治促提升后补建网点,占24%。
此外,在今年的北京“两会”上,不少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均提出建议,可将腾退空间再利用,解决“一老一小”问题,即幼儿园和养老设施紧缺问题。西城区政协主席章冬梅委员说,西城区目前区域内规范化、连锁化、品牌化生活性服务网点比例已提高到69%,但还存在缺口,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是“一老一小”问题,即幼儿园和养老设施紧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