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古都新生机——北京绘就发展新蓝图
2018-10-15 08:53 北京晨报

来源标题:古都新生机——北京绘就发展新蓝图

2017年2月23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考察城市规划建设和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在三年前的2014年2月末,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北京考察并发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讲话。总书记三年两次视察北京,充分体现了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热爱和对2100多万首都人民的深厚感情,体现了党中央对首都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他提出的“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重大课题,正成为北京发展蓝图的核心要义。

留白增绿 和谐宜居

7版“规划图”见证首都发展40年

规划先行的理念一直贯穿于习近平关于城市建设的思路中。2014年2月,习近平在北京视察,首站选择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他指出,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3年后再次考察北京,他二次迈进北京市规划展览馆的大门,这一次他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北京城市规划要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问题。

“我出生在北京,多年在北京学习和生活,目睹了北京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陈旧的古都发展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全过程,真是沧桑巨变”“看到北京发生的一幕幕显著变化,我同大家一样感到十分自豪。”2014年,他在北京市考察时曾经饱含深情地说。

历史上,北京城布局严谨、中轴明显、左右对称、层次分明,在世界城市中独树一帜。她虽然博爱、包容,隐忍,但终究不是一个能装什么就装什么的框,不是一张能摊多大就摊多大的饼,不是一块能滑多远就滑多远的西瓜皮——她有着煌煌860多年的建都史,她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存在,而彼时,她正被“大城市病”所累,矛盾重重——水多了加点面、面多了加点水式的“摊大饼”的发展方式,不仅浪费资源、牺牲生态,也大为破坏古都气韵。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一语道破矛盾症结:“北京的问题深层次上是城市功能太多带来的。”“城市建设发展不能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应该有一个顶层设计和控制……”

讲话不到两个月后,“第七版北京总体规划编制”的大幕拉开,2017年金秋,《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公布。“规划”是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批复发布的——是实打实的权威顶层设计,这份来自中央的浓浓关怀、殷殷期望与谆谆嘱托,溢于言表,更重若千钧。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共进行了7次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每一次总体规划都在国家和首都发展的关键阶段发挥了关键作用。比如,1980年编制内容重点是社会秩序、社会治安、道德风尚,要把北京建设成环境最优美的城市。1983年首次提到了“展开国际交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国务院在1993年、2005年两次总体规划的批复中都重申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性质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世界著名古都、现代国际城市”的表述。

对于党中央、国务院对新版“规划”作出共同批复,北京市规划专家用了“非常罕见”四个字来形容。“批复”对关系首都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包括城市战略定位、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副中心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都作出了明确指示,反映了新时期首都工作对全国工作的关键意义。

2018年,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市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重要举措的行动计划》,这是北京市遵照总书记的指示,紧紧围绕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上推动首都实现新发展的行动纲领。117项改革措施,涉及构建推动减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以更大力度扩大对外开放、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社会民生领域改革等九个方面。

棋局布定,落子从容。这张北京城市发展新蓝图,意味着在近20年里,怎样建设新时代的大国首都有了最权威的时间表、施工图。

“多给城市留点没用的地方”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位于繁华的前门地区,历经习总书记两次视察,这里已经成为北京市民心中最惦记的地方,大伙都想看看,未来20年家园周围将有哪些变化,因此参观者总是络绎不绝。

2014年2月,在这里考察的习近平曾说,“网上有人给我建议,应多给城市留点‘没用的地方’,我想就是应多留点绿地和空间给老百姓。”  

2016年3月,在一次与居民的座谈中,西城区区长王少峰坦言,西城区“十三五”规划中,最难完成的任务是“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王少峰直言,“完成这一指标,难度特别大。西城区不缺高楼不缺文物,缺少绿色。在老城区,要想有绿,必先腾地儿。”  

在寸土寸金的西城区内,为种树腾地儿似乎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但谁能想到,仅仅两年时间,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竟然提前完成!目前西城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已经达到96%,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这都归功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提出和落实。

历史上,北京有众多令人羡慕的皇家园林,却没有推门而入、迈步能进的街头公园。在两年前的那次座谈上,西城区区长王少峰向市民承诺,想尽一切办法,增加绿色空间,比如,开放原有绿地;比如,文物单位、图书馆、影剧院等公共空间“以前都搞硬化,铺水泥地砖,今后也要调整,增加绿地面积”;比如,“棚户区改造拆出来的边角地,都会见缝插绿”。

但是,自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落地后,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大幕拉开,腾退、疏解、关停、拆违、封堵、提升、禁限……留白与增绿已不是小打小闹、随方就圆,而是大刀阔斧、翻天覆地。仅西城区,什刹海环湖绿道、西海湿地公园、广外常乐坊森林公园、菜市口广阳谷森林公园……大片的绿色,似是一夜间绿了城市,亮了市民的心。

在东城区,消失百年的三里河恢复三里水道,“水穿街巷”美景再现京城——水波荡漾、芦草丰美、鱼跃其间,别有一番野趣;两岸灰墙灰瓦的古朴平房院落沿着河的走向迤逦铺开,让人流连忘返。

“三里河”对于北京人而言,原本就是公交站牌上的一个名字,23路走两广大街,途经过街楼、三里河、桥湾、水道子,“您听听这地名,肯定以前这儿有水呗。我生在这儿,可这水是压根儿也没见过。”70岁的何大妈,住草场胡同,对于三里河在身边蜿蜒而过,她至今还有一种做梦的感觉,“半年的工夫,得,河回来了。我第一次感觉到——我们是住在景儿里面。”

自珠市口东大街往北,因距正阳门三里,这条形成于1437年的泄洪渠得名“三里河”,百年前消失,建在它上面的长春别墅、丰城会馆都已成文物。三里河长的什么样,谁也没见过。2016年8月,三里河绿化景观项目动工,设计人员靠史料恢复河道美景。

明史《河渠志》中有记载,长时间无人管理的三里河淤塞严重,明朝皇帝特意派河工到三里河考察,想看看三里河是否能够通航用于漕运。河工考察一番后,写了个奏章给皇帝,说三里河的淤塞太严重,河的宽度就剩下四五米,根本没法通航。工程人员表示,这次恢复的河道,就是参考过去的奏章来修。   

2017年4月,按照奏章志稿复建后的三里河重新亮相。施工中,从地底下挖出来的石磨盘被随意地摆放在河岸边,自成一景。原先被圈在大杂院、四合院里的香椿、国槐、旱柳等老树也成了河岸边的景观树。胡同里、居民院里原生态的大树,基本都保留下来了。有的树长的位置恰恰位于河道里,施工就在水中建了几个湖心岛,把树保留在湖心岛上。

“多给城市留点没用的地方”这句话掷地有声,最得民心。疏解整治促提升,让北京老城恢复了老味儿,看见了历史的影子。而“腾笼换鸟”的北京真的招来了飞鸟、唤来了动物——在家门口的公园里撞见松鼠、野兔、黄鼠狼那是常事。

一核两翼 和衷共济

2017年这一次视察北京,习总书记来到了正在建设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建设工地,他说,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要有21世纪的眼光。

2017年这一次视察北京,他走进了正在建设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他说,新机场是北京的“新国门”。

早在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视察北京之后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习总书记说,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选择,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

无论是京津冀一体化,还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抑或是雄安新城的千年大计,还有北京第三轮南城计划的启动……这都说明,北京不再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打转转,资源如何配置,全部上升到国家发展需要的高度,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只有“跳出”北京,才能把脉首都发展,开出济世良方,解救被“大城市病”所累的北京城。

“工业之花”谢幕 “城市绿心”崛起

2100万人口,如此超大型的城市该如何发展?“北京要解决遇到的突出问题,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天津、河北要实现更好发展,也需要连同北京发展一起来考虑”。总书记一席话,拨云见日,醍醐灌顶。

对此,北京市规划部门表示,在通州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关键一步棋,同时,在河北雄安新区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形成比翼齐飞的新格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继而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古语道“一京二卫三通州”,意指北京、天津之外,通州是最富裕、最重要的地区。2015年盛夏,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建设启动,万人洒汗工地,百架塔吊林立,座座大楼那真叫“拔地而起”——平均4天起一层楼,这就是人人皆知的“副中心速度”。

让我们无法想象的是,新城底下纵横着巨大的市政管廊,相当于倒插进一座6层的高楼,8大类18种市政管线集纳到一起,城市街道再也不会出现“马路拉链”顽疾,更不会有凌乱的架空线将蓝天切割得支离破碎,即便如此,管廊还是预留出30年到50年的发展空间。一管足以窥全貌,我们据此可以预见这座未来之城的雄姿——现代、智慧、节能。

但其实,更让人期待的是,这座新城承诺的“宜居宜业”。

著名的东方化工厂,曾经长达40年,立于通州张家湾镇北运河南岸——它始建于1978年,刚好是改革开放的肇始之年,因位于京东大地,取名“东方”,这40年来,那13个巨型球罐,一直是通州的重要地标之一。

东方化工厂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产业大发展的缩影。1984年,我国第一套由日本引进的丙烯酸及其酯类装置就在这里建成投产,从此结束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东方化工厂已经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质量最优的丙烯酸及酯类产品的生产、科研、开发基地,其产品享誉世界,一年盈利10亿元,成为北京当之无愧的“工业之花”。但随着北京产业转型升级,东方化工厂2012年彻底停产。就在一年前,这朵工业之花被拔除,球罐彻底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1766名职工与工厂挥泪告别,依依不舍。

与它一水之隔的北运河北岸,就是正在崛起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

“以后老厂就变‘绿心’了,要成北京最宜居的地方了。”职工们对老厂的未来其实充满了期望。

绿心,就是副中心规划中的“城市绿心”,总面积11.2平方公里,比3个颐和园的面积还要大。在副中心庞大的绿心之内,将配建丰富的公共文化设施,成为市民的活动中心,目前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的设计方案已经面向全球征集。整个副中心区域,大尺度的绿化空间成为重要特色,将规划建设33个公园。

除了“种”入五彩斑斓的彩叶树、“种”入地上地下通衢相连的交通,整个城市副中心还将“种”入149个幼儿园……

地下先行、绿化先行、交通先行、教育先行,宜居宜业,不做睡城。“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这是习总书记对于副中心建设的期望,也为副中心绘制出了一张水城共融、蓝绿交织、宜居宜业的美丽蓝图。

这一座令人无限期待与神往的“未来之城”将带给首都北京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这155平方公里内的1.2平方公里的恢弘建筑群已建成——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即将投入使用,今年底,北京市级四大机关及部分市属行政机构将率先东迁,成为北京这座城市的新“大脑”。

15年三选址 新机场落地

“要想富,先修路”。这个“路”既在地,更在天。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选址京之南、冀之腹,2014年年底开工,2019年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空港,成为展现中国国家形象的新国门。它距天安门46公里,距首都机场67公里,距天津滨海机场85公里,距廊坊市中心26公里,距保定市中心86公里——通过这一组数据,不难发现,选址于城南的新机场就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巨大推手,是国家发展的新动力源。

新机场最早规划于2000年,当时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尚能满足需求,因此“第二机场”建设并未被提上日程。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举办,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投入使用,压力缓解,新机场暂被搁置。近几年,首都机场客流量迅速上升,航班饱和,每天大约有300个飞行架次无法安排,近1000万人次的潜在需求被“拒之门外”。新机场的建设迫在眉睫——由此看,恰是改革开放、国门打开,将北京推向国际交往的舞台中心,促成了新机场的开工建设。

北京新机场曾有3处选址,最终确定为大兴区榆垡镇、礼贤镇与廊坊市广阳区交界处。原因在于——对于北京方面,北京南城一直是落后地区,无论从资源上还是从经济上与北部城区差距甚远,新机场的建设将极大带动南城的经济;对于河北、天津方面,新机场将有效加快京津冀一体化进程。

相信有即将开启的“新国门”,有风驰电掣的京津城际列车,有纵横驰骋的高速公路……京津冀沃野上的一座座城市被叫醒,迸发出难以估量的能量。

虽然动批、大红门的商家都纷纷搬往天津和河北。但是,作为京津冀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接的绝不仅仅是服装抑或小商品的批发产业,它担当的是疏解所有非首都功能的“牛鼻子”——习总书记多次强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不过几年的工夫,河北香河“机器人小镇”已吸纳北京高新技术企业100多家,其中三分之一来自北京通州;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5年新增注册企业770家,其中仅2018年就新增注册企业415家;在天津众多的居民小区旁,由北京国安社区科技公司开设的社区商店,为市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和实惠;北京环卫集团向张家口、固安输出“首都标准”的环卫管理经验,已经成为京津冀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亮点……

2015年党中央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三省市定位分别为:北京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顶层设计,给予三地各自清晰的定位,一旦打破了“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势,相信京津冀协调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宽,成为激荡起这片 21.6 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动能与引擎。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