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北京1月22日讯 (记者 蔡健雅)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1月21日开幕,北京市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柳学信今年带来一个有关高校博士生的提案,建议扩大北京市属高校博士生培养规模。
柳学信认为,现代经济社会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和创新人才的水平和规模,研究生尤其博士生的培养是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队伍发展的源头和重要基础。相对而言,地方特别是边远地区很难吸引国家一流大学的博士毕业生,更多依赖的地方大学的毕业生,而由于北京市属高校研究生招生单位少、规模小,使得地方博士毕业生科技人才匮乏。
为什么会这样呢?柳学信告诉记者:“地方高校与央属高校在主管机构、投资方式和地域服务边界方面各有不同,同时导致生源的区域限制,以及博士招生体量的悬殊。”央属高校的主要经费来源是中央与地方的双重投资,由所属部委管理;地方高校的主要经费来源是地方财政,由地方省市管理。柳学信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2019年博士生招生名额为393人,与北京工业大学处于同一水平的在京央属高校,在校内专任教师数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年度博士招生名额在500人以上。研究生招生体量小,尤其是博士生招生名额的严重紧缺,已经成为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研究型大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质拔尖创新人才、服务于地方的主要掣肘。
柳学信调研发现,从高等学校的构成来看,地方高校占整体的90%以上,形成了以地方高校为主体的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如果通过加大高水平地方高校博士生招生规模及经费投放力度,能够很大程度上培养出具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适切性的拔尖创新人才,以迎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对此,柳学信从三个方面给出建议:
一是综合考虑北京市属高校快速上升的发展势头,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博士生培养规模的迫切需求,调整国家博士生招生资源配置政策,并出台地方性的博士生招生管理办法。
二是结合北京区域发展规划及北京市属高校发展定位,扩大市属高校博士生招生规模,分层次明确博士生招生名额年度增幅比例。
三是北京市选择市属研究型高水平高校,赋予学校自主确定每一年度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和招生模式,为发展和完善高校博士研究生培养政策进行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