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如大考,这句话对于我们各级疾控部门来说,感触尤为深刻。”昨日(1月22日),在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市疾控中心信息统计中心副主任韦再华建议完善疫情监控的“神经末梢”,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疾控兼职队伍,为新发疫情的发现和处置抢出时间。
作为一名疾控工作者,韦再华认为,目前北京市基层疾控“神经末梢”功能尚不健全,基层疾控体系应进一步与基层医疗服务、社区治理等体系形成有效的“共建共生共治”协作机制。医疗机构应加强“首诊负责制”,形成与疾控专业人员及时发现、快速调查、应急处理、责任明晰的联动机制。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医生上报“苗头”疫情,以适应新发疫情“抢时间”的要求。
韦再华建议,疫情防控要将接收信息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触角”延伸到社会人员——即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社会人员,充实疾控兼职队伍,确保“神经末梢”应急响应的高通量和敏感性,推进疾控队伍的战线前移。鼓励社会多层次参与式治理,充分发挥街道、社区、业主委员会以及“网格员”的作用,及时调查、反馈网络热点舆情,加强对基层单位公共卫生能力建设的规划考核、绩效管理。此外,她还建议基层疾控体系建设应与主动服务市民的需求对接,“市区各级疾控中心都有24小时的值班电话,接收公众、各部门的信息报告。不仅包括新冠肺炎疫情的报告信息,还包括其他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