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闫贤良委员建议把核心区打造成展示老北京文化的“博物馆”
2021-01-25 03:03 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闫贤良委员建议把核心区打造成展示老北京文化的“博物馆”

绣花功夫保老城 街巷深处寻记忆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是本次“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针对核心区的整治提升工作,来自九三学社的市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文化标准研究中心主任闫贤良结合去年的调研提出建议,可将首都功能核心区打造成“博物馆型城区”,使之成为一个完整展示老北京文化的“博物馆”,融合博物馆文化、街巷文化、演艺文化、民俗文化、老北京文化等多元内容,同时,在街区更新和改造过程中,一定要留住老居民、留住生活方式。

走进每一个街区,就像走进一座博物馆

闫贤良所在的九三学社长期关注老城保护话题。去年,闫贤良在调研中发现,老城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目前老城的街巷文化展示力度不足,各类历史文化要素不能较好地宣传展示。“因此,要把首都功能核心区纳入‘博物馆之城’范围,为北京市博物馆型城市建设树立标杆”。闫贤良说,所谓的“博物馆型城市”不仅是指有密集的博物馆,更重要的是把古城打造成一个博物馆,走进每一个街区,就像走进一座博物馆一样,能够看到历史的窗口。而首都功能核心区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使之成为既有博物馆文化,又有街巷文化、演艺文化、民俗文化、老北京文化的特色城区。

2020年,闫贤良跟随九三学社前往东四北大街和东四片区的老胡同进行了多次调研走访,在他看来,东四片区就是核心区打造“博物馆型城区”非常好的试验田。结合调研实际,在这次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大会发言中,闫贤良就带来了“留史增青”的概念,即在整治提升过程中,应该有街区的历史记忆。“一定要用绣花般的功夫去对待老城,要尽可能‘修旧是旧’,保留‘丹心青史’。”

针对东四胡同改造提建议

针对北京青年报在2021年1月19日刊发的《东四大街亮相 古都风韵凸显》一文中提出的 ‘保护性修建、恢复性修缮’的理念,闫贤良十分认同。该文章介绍,东四大街修缮共使用了86万块“老砖”、18.2万块旧瓦,旧材回收利用率达43%,保护性修缮16处历史建筑及文保单位,比如,在东四北大街492号“精时钟表店”的修缮过程中,就对照了上世纪50年代老电影中的画面进行修复。

闫贤良还针对东四片区的胡同提出更加细化的建议,比如以各种专业的艺术形式和展陈呈现东四胡同的历史记忆,使之成为北京古城历史记忆的窗口,让分布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达到建设“博物馆型城区”的目的。

城市更新中“人”才是灵魂

闫贤良还提出,“在城市更新中,光看建筑是没有深刻体会的,居住在其中的人,才是一个街区、一座城市的灵魂。”他始终倡导,在老城保护过程中,一定要留住老居民、留住老的生活方式。在21日参加政协十三届四次大会时,他参观了设在会议楼的《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 北京名城保护再出发》北京名城保护条例展览,对展览上展示的共生院——雨儿胡同30号院的一个细节印象深刻:在院落改造中,设计师为老居民崇宝才搭了一个葫芦架子,留住了老崇的乡愁和记忆。闫贤良就此向北青报记者感慨说:“这,就是对人的关照!”

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京ICP证000032号 诚信网站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传漾
分享到: 关闭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