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北京市人大代表、教授级高级建筑师朱小地:城市更新是文化、生活与产业和谐相续
2021-01-27 06:51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城市更新是文化、生活与产业和谐相续

北京已步入从增量发展转为存量更新的时代,大量的老城建筑更新改造之后,新的现有空间如何重新发挥作用?如何让社会功能顺利介入?昨日,市人大代表、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朱小地做客北京青年报·北京头条新闻直播间时表示,城市更新需要建筑师突破原有的专业工作局限,与相关各机构领域紧密地合作,才能为存量更新、老城保护提出新的解决答案。

“城市更新不能仅靠建筑师,而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相互协同,是多领域合作的复杂社会系统工程。”朱小地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城市更新的工作涵盖了整个社会层面的各个方面,比如城市建设相关部门等,也包括了经济运行、市场等。

老城不会“修旧如新”,而是需要有文化的传承,体现生活的延续。“应该让一些老城生活场景再现,而不是建筑空间呈现。”朱小地表示,更新项目应和未来的运营、管理紧密结合,而不是简单地把房子翻新,简单地呈现物理化的环境,而是要根据老宅新功能的运营思路,实现老城保护与更新的全过程。

朱小地强调,城市更新中文化、生活与产业的和谐相续才是成功关键。“新更新的空间内,如何产生新的生活,保持一个和谐状态,让居民生活不断地衍生、延续,解决这个问题,将会形成更好的保护与发展局面。”朱小地说。

如今的草厂胡同,目之所及,青砖黛瓦,朱门小院,10多条胡同里有上百处的“小景”。朱小地作为草厂胡同改造项目的参与者,他认为老城的更新不仅在“面子”,还在“里子”。

“草厂地区17条胡同的肌理和脉络,几百年间几乎没有改变。很多四合院年久失修,排水等基础设施落后,私搭乱建,让居民的生活毫无品质可言。”朱小地表示,改造胡同的排水系统是一项难度大的工程。草厂片区的胡同都不宽敞,最宽的5米,最窄处只有80厘米,大型机械设备毫无用武之地,最后则是采用了在地下铺设立体管道。

此外,每户的原住民院落内,也都是“成套”修缮,院子内加入了卫生间、厨房等设施,这样也减少了胡同内的公共厕所。朱小地表示,胡同品质的提升,关键在于院落品质的提升。

草厂胡同群变得宜居,还在于引入了物业管理。物业公司在给居民提供便民服务的同时,也在维护胡同的干净整洁。文/本报记者 蒲长廷

责任编辑:冯翀(QZ0019)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京ICP证000032号 诚信网站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传漾
分享到: 关闭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