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时刻考验着市场的应变能力。在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间隙,来自企业、学界的数位市人大代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的采访,就北京民生保供考题各抒己见。
物流基建加底
“疫情在超市供应链方面造成了很大的挑战。从过往经历来看,我认为北京超市需要增加一些本地供应链。按照以前,我们更偏重外地供给,一旦疫情反复导致城市道路封闭,商品运输就被切断了,输入至本地的压力就会激增。”市人大代表、北京华冠商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兵向北京商报记者说道。
运送蔬菜水果进京的货运车辆若是无法及时将商品抵达超市、餐饮各个门店,供求失衡便会引发价格上涨等一系列影响。
物流设施是商流重要的载体。“北京自身的供给能力有限,意味着物资需要实现更充裕的储备。建议北京加大对现代化物流基地的投入,发挥基地仓储和配送的功能,在特殊时期能为城市商业企业及时供应,形成稳固的供应链体系。”张兵说。
根据北京十四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北京将分级建设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适度扩容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支持利用工业厂房改造建设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此外,草案还提出,将培育一批网络型龙头物流企业,支持建设供应链综合服务和交易平台,实现采购、分销、仓储、配送全链条协同。
扩渠道抗风险
位于防疫第一线的餐饮企业同样在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影响。居家消费需求的上升促使着餐饮企业不断调整渠道布局和产品结构。除了外卖平台、生鲜电商,部分企业与SaaS技术服务商合作打造微信小程序开拓私域销售渠道。另外,自热小火锅、半成品等成为餐企新的利润增长点。
“餐饮企业应该扩大销售渠道,例如外卖平台、社区销售、自送等。从去年开始,我们也在尝试开发半成品,来满足顾客居家用餐的需求。”市人大代表、北京宏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龙,作为掌管着一家连锁餐饮企业的“业内人士”,有着这样的建议。
然而,如何管理食材的“库存水位”,依旧考验着企业。以往,餐饮企业和供应商主要依靠数年的历史供应量来预判。“事实上供应商一直承受着巨大压力,无论是去年,还是今年的春节,该备货多少,运输能否通畅,销售能否顺利,在疫情期间大家都面对着很多不确定性。”马龙坦言。
以数字化提升预测能力
“今年新发地疫情的爆发,凸显出蔬菜保供方面的短板,鲜活农产品供应存在风险”,据市人大代表、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赵晓燕介绍,2019年,北京本地蔬菜的产量大约是110万吨,但根据新发地数据,每年蔬菜消耗大约需1800万吨。若完成产量目标,北京本地蔬菜产量仅占整体消耗量的10%左右,九成以上还是需要外埠运来。
赵晓燕指出,如何建设一个与现代大都市相匹配的农产品保障供应体系,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她认为,除了完善农贸市场基础设施,还需要加强数字化分拣能力,为了应对城市蔬菜需求的动态变化,需要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持续研究,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理论和政策的基础,加大对于超大型城市鲜活农产品保障。
张兵也认为,企业亟需加强对市场的预判性,而预判的基础就是产地、库存、调度、销售各个环节的数字化运营,“超市零售必须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运营转变”。(记者 赵述评 何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