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整整用了8年时间,耿晓冬委员:为居家养老寻找“良方”
2022-01-09 12:29

来源标题:整整用了8年时间,耿晓冬委员:为居家养老寻找“良方”

老龄化社会来临,如何做好养老服务,实现“老有所养”?来自经济界别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桓丰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耿晓冬,用了整整8年的时间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耿晓冬所在公司下属的物业,已经在朝阳门内大街75号院8号楼服务了20多年,物业和居民都成了“老熟人”。“我不要保姆,晓冬我信任你,能不能派个物业员工帮我扫地做饭?”8年前,居民钱老先生的一番话,让耿晓冬眼前一亮:能不能将居家养老服务纳入物业服务的范畴?

这些年,院里的不少老住户都上了岁数,75岁以上老人占比达到了80%。在家门口养老,成了越来越多老人的选择。耿晓冬意识到把养老服务“嵌入”社区、辐射周边,让老人不出门就可以享受专业服务的迫切性。

耿晓冬开始了调研:叫来物业工作人员了解情况,走访社区里的50余位老人收集需求;每年春节,耿晓冬都会为朝阳门街道的孤寡老人“送温暖”,这些老人也为耿晓冬提供了鲜活的第一手信息——

“上岁数了,手机不会用,挂号、叫车这种小事儿成了难题。”

“腿脚不方便,下楼买菜、晒太阳、扔垃圾都不容易。”

“儿女工作忙,想叫他们帮忙,可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

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很多家庭的共同困扰。“要解决这些问题,距离居民最近、与居民相互熟悉,再加上响应速度快、服务精准,物业公司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耿晓冬说。

不过,在调研中,耿晓冬发现,物业也有实际困难。“小区人员复杂,我们想为老人服务,要是有碰瓷儿的怎么办?会不会产生纠纷?”“为老人服务既要有耐心、爱心、细心,还要专业,人才从哪来?”“拓宽为老服务领域,资金缺口如何弥补?”

如何解决这个既普遍存在,又关乎民生的大问题? 耿晓冬说,最近几年,他们也在探索“物业+居家养老”的服务模式,引进合格健康的餐饮企业,帮老人跑腿,教老人用手机,人力物力投入了不少。北京类似的小区很多,要将这一模式大规模铺开还需要形成社会共识,变成社会化服务。

从调研、实践到形成提案,耿晓冬用了8年时间。最终,在2021年召开的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耿晓冬提交了《关于充分发挥物业服务优势,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体系的提案》,他建议有关部门要联合施策,将居家养老服务纳入物业服务范围,街道社区也应积极参与,拓展社区服务设施;还应制定政策指引,界定物业服务范围、服务标准、法律边界等,摒除物业因边界不清晰带来的经营困扰。

正在举行的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耿晓冬的提案被评为市政协2021年度优秀提案,受到表彰。更重要的是,这一提案得到市民政局的关注,目前本市已明确将开展“物业服务+养老服务”试点纳入全市重点工作;下一步,本市还将研究制定《关于推进街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有效调动各方力量,为居家养老铺平道路。

责任编辑:张思宇(QX0007)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京ICP证000032号 诚信网站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传漾
分享到: 关闭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