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北京市人大代表为“双减”提建议 “双减”落地 需“家校社”协同共育
2022-01-10 20:04 北京晚报

来源标题:人大代表为“双减”提建议 “双减”落地 需“家校社”协同共育

今年,深化“双减”工作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此次人代会期间,无论是小组会上还是会下,常能听到代表们在交流:“双减”到底要减什么?“双减”会给老师和孩子们带来哪些变化?“双减”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效?针对这一热点话题,不少人大代表都带来了颇具建设性的建议。

“双减”不是让学生少学一点儿

“所谓‘双减’,不是一味让学生学得少一点儿、学得简单一点儿,而是要让学生学得更丰富、更自主、更有兴趣。”市人大代表、东城区灯市口小学校长滕亚杰这样理解“双减”。滕亚杰表示,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学校和教师要更加关注课程体系建设和课堂优化。“课堂才是主阵地,课堂不优化,作业是减不下来的。”

“我们上学的时候,一周只有两节体育课、一节美术课。但现在我们的学校,上美术课去中国美术馆,足足要花上半天。”“在座的各位代表可能到了大学时才上过选修课,而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就开始有选修课了。”滕亚杰以灯市口小学为例,讲述了“双减”带来的种种变化。作业与过去有了明显不同,现在的作业更讲究“融合”。比如,学校举行篮球赛季,美术老师会让孩子画海报,语文老师会让孩子写小型报道,舞蹈老师和音乐老师带着孩子们研究拉拉操和配乐,手工和劳动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制作加油道具。学校还会推出“无作业日”,让孩子有机会自主安排时间。把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学习自主利用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课内提质、课后丰富、课外减负……她认为,“双减”是一个整体的变革,学校和家长要达成共识,“双减”的本质是为了构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育人体系。

以家校共育缓解家长焦虑

在“双减”背景下,北京应当进一步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市人大代表高凤兰来自牛栏山第一中学,她提出,学校是育人的主体,从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孩子学习习惯和品格养成,学校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家庭是育人的共同体,家庭教育要和学校教育形成有力的互补和支撑,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而社会则是育人的有机补充。

家长都想把孩子教育好,但是每个家庭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曾有调查结果显示,50%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多多少少都存在着焦虑,不知道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家长对教育很重视、很上心,但是有时方法不对,导致用力不当,反而起到了反作用。”为此,高凤兰建议,应该在中小学校建设家庭教育工作室,在教育孩子的方法、方式、内容方面,给予家长一定的指导。比如,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学校不能仅仅告知一下家长就算完事,而是应该给家长一定的指导,教给家长如何教导孩子改正错误。“成立家庭教育工作室,能够达到家校共育的目的。”

建“心理咨询室”释放师生压力

市人大代表、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李静对“双减”环境下学校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关注。她提出,近年来,学校一直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以此释放教师、学生各方面的压力。

她建议,学校应进一步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的方式方法,在充分了解心理压力来源的前提下,通过系统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丰富多彩的参与性、体验性活动,让师生充分释放压力。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实景互动模拟等方式,将北京故事和身边好人好事传递至师生,用美好事物感化带动师生。此外,学校还可以将艺术、体育等形式融入释放师生心理压力的过程,实现学科交叉的融合与提升,达到兼具趣味性和实践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本报记者 张楠

相关

多位代表建议职业教育应与市场接轨

在北京致力发展高精尖产业的大背景下,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格外需要有特殊制造技术和研究能力的从业人员。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话题,代表建议,职业教育应与市场接轨,对接企业实际需求,培养产业所需的人才。

“我们走访了大量企业,他们都表示非常需要职业技术人才,但目前职业院校招生存在困难,而且很多职业技术人才在工作之后待遇也不高。”在市人大代表、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看来,职业院校学生发展前景不佳,究其原因,是目前北京的职业教育发展缺乏产教融合。

市人大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教授肇研对此也深有同感。她认为,职业教育应当面向社会,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培养,需要对接市场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以航空航天企业为例,因对技术工人有技能要求,部分企业下设了职业学校,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岗位需求对接紧密,学生毕业后无需在岗培训,很快就可以成长为技术骨干,“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能让需求和供给两端更加契合。”

肇研还建议,职业院校的招生范围可从青年人拓展至全社会的再就业人员,为他们提供系统化的技能培训机会。在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对青少年加强劳动教育,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有助于孩子能力的多维度发展。

责任编辑:张思宇(QX0007)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京ICP证000032号 诚信网站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传漾
分享到: 关闭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