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北京市人大代表闵庆文:打造农业文化遗产博物馆
2022-01-11 06:46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市人大代表闵庆文:打造农业文化遗产博物馆

在京西稻田体验插秧,在乡村博物馆认知“稻黍稷麦菽”……16年来,北京市人大代表、中科院地理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在做客北京青年报直播间时谈到,北京应打造农业文化遗产博物馆,重视青少年农业文化遗产教育,让孩子们知道“农产品不是从超市里长出来的”。

在京西稻田体验插秧,在乡村博物馆认知“稻黍稷麦菽”……16年来,北京市人大代表、中科院地理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在做客北京青年报直播间时谈到,北京应打造农业文化遗产博物馆,重视青少年农业文化遗产教育,让孩子们知道“农产品不是从超市里长出来的”。

北京农业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我们2006年在北京市农业局的支持下做了个普查,除了平谷四座楼麻核桃生产系统和京西稻作文化系统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两个项目以外,还有50项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和485项要素类农业文化遗产。京西稻、京白梨、玉巴达杏、洼里油鸡等种养殖系统都是典型的农业文化遗产。”闵庆文说。

在他看来,农业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其价值更多不是体现在农产品产量产值上,而是在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上,因为它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走进乡村,亲近自然。

在今年两会期间,闵庆文代表的建议也与此相关。他建议,北京应将农业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民俗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结合,建设农业文化遗产博物馆,使之成为“北京乡村博物馆”,以丰富“博物馆之城”的内涵。

“像位于海淀的京西稻种植区,本身就是三山五园文化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典型的生态博物馆,不仅可以成为传统种质资源保护区,而且是特色农产品生产地、重要的市民休闲体验地,还是农业文化遗产的科普教育基地。”闵庆文说。

在节目的最后,闵庆文一再强调,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一定要重视青少年的参与,要让孩子们认识到“农产品不是从超市里长出来的,而是从田间地头长出来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好看、好吃、好玩”,在那里可以“养眼、养颜,养胃、养肺,养心、养神”,可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文/本报记者 刘洋 摄影/本报记者 崔峻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作者:刘洋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京ICP证000032号 诚信网站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传漾
分享到: 关闭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