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首都公共艺术创作基地在副中心成立

2022-07-30 06:28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首都公共艺术创作基地在副中心成立

29日,首届北京城市副中心公共艺术汇报展开幕,40件有望未来在城市公共空间落地的雕塑立体小样、油画、版画等作品展出。 本报记者 方非摄

高质量建设城市副中心,打造首都公共艺术新高地。29日,首都公共艺术创作基地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式成立,以“未来图景”为主题的首届北京城市副中心公共艺术汇报展同步开幕。40件雕塑立体小样、油画、版画等作品展出,部分优秀作品有望以城市雕塑或公共壁画的形式在公共空间落地。汇报展由市规自委、通州区政府、中国国家画院和北投集团联合主办。

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北角,新成立的首都公共艺术创作基地既复古又潮流。这里由6栋保留建筑、1座保留烟囱等组成,总规模约4100平方米,在节约利旧的同时提升功能,将提供展览展示、艺术创作、人才孵化及配套服务功能。本届汇报展在创作基地的1号馆1层和6号馆举办,旨在以公共艺术展览的方式,呈现艺术家对首都未来城市文化和城市美学的新愿景。展览以“未来图景”为主题,包括“人文生成”“自然生成”“关系生成”三个子主题,既包含新时代坐标下对城市副中心未来图景的畅想,也有后冬奥时代北京对“一起向未来”的城市公共艺术图景的谋划。

公共艺术作品往往能呈现一座城市的美学和精神立场。展览共展出陈连富、景晓雷、张新宇等40位艺术家的40件作品,老中青各年龄段艺术家的作品同台亮相。6号馆内,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教授郅敏的作品《天象四神—玄武》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这是一组作品中的其中一件,灵感来源于汉代瓦当上的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天上四个方位的星宿。”郅敏介绍,这组作品把中国文化中对自然、天文的理解,通过一个个陶瓷单体以六边形组合呈现出来,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创造。走近细观,作品还暗藏玄机,雕塑上的每一片陶瓷鳞片依靠磁铁吸附在主体结构上,可拆下来灵活重组。一些陶瓷鳞片因高温烧制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纹路,令人印象深刻。

市规自委副主任施卫良表示,汇报展吹响了首都公共艺术出发的新号角,未来将以“政府+企业+专业”模式创建运营艺术基地,深耕公共艺术创新发展的试验田。“参展作品均为后续可放大为城市雕塑的立体小样,以及可转化为公共壁画的油画、版画等,我们将会同市区相关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努力推动展览优秀作品在适当的公共空间落地。”

记者了解到,中国国家画院将入驻创作基地,设立首都公共艺术研究院,组建首都公共艺术创作基地公共艺术委员会,打造小型精品艺术展厅。未来这里还将挂牌首都公共艺术创作基地美术馆,提供展览展陈、公共艺术宣传服务,承办与公共艺术有关的各类公益活动,以及艺术品交易与收藏、艺术社会化服务等市场活动。

责任编辑:王大治(QJ0026)作者:陈雪柠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京ICP证000032号 诚信网站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北京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传漾
分享到: 关闭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