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展示> 正文

让“人民的运河”因“运”而“通”(投稿:刘海舒)

202010/2114:04

京杭大运河滋养六大文明带,铸就半部中华文明史。

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运河——中国大运河,穿行3000多公里,融通五大水系、八个省市,滋养了沿岸六大文明带,写下半部中华文明史。大运河的魅力经久不衰,从过去流向未来,从民族流向世界,成为“活的世界文化遗产”。运河史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史、经济史、军事史,记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前进的脚步;在这里,无论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记录着运河两岸人民的生活。

京杭大运河历史悠久。最早记录于《左传》。吴王差夫从邗城(今江苏省扬州西北五里)向东北开挖“邗沟”,后人称这条水道为我国最早的运河。春秋战国以后,秦、汉、晋等几代均在中原建都,经济主要依托北方,南北方运输量较小。隋唐以后,我国的政治中心虽然在中原,但经济中心己移至南方,因此需要把南方丰富的粮、布等各种资源北运,供王室及官僚、军队所需。于是,绵亘南北的古运河历经隋、唐、元代的开凿与治理,于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全线完成。京杭大运河分为七段:(1)通惠河(北京至通州)(2)北运河(通州至天津)(3)南运河(天津至临清)(4)鲁运河(临清至台儿庄)(5)中运河(台儿庄至清江)(6)里运河(清江至镇江)(7)江南运河(镇江至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大运河北京段是北京第七处世界文化遗产,沿线文物等级高、分布密集、时代跨度长、类型丰富,是古代中国连接南北方的大动脉,如今则是连接北京中心城与副中心的项链。大运河在北京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见证了城市的沧桑巨变,承载了宝贵的文化记忆。

“通州”得名于金海陵王完颜亮时升县设州,即取“漕运通济”之意。一系列码头、桥闸、仓储、屯厂等地名,留下了漕运时代的独特地域印记。通州多河富水,温榆河、潮白河、潞河、北运河、通惠河、凉水河、萧太后河等诸多河流汇集于此,这些水系河网不同程度支持了通州运河漕运功能。

通州乃北运河的起点,几千年间通州与北运河(古称潞水)息息相关,成为漕运、仓储、京东行政中心。经济、贸易、文化亦随之繁荣。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誉。明《通州志略》记载:“通州上拱京阙,下控天津。潞、浑二水夹会于东南。幽燕诸山雄峙于西北。地博大而爽垲,势雄伟而广平;实水陆之要会,为畿辅之襟喉”。

京杭大运河,连通中国南北的经济文化生活。

水系文化、漕运文化、商贸文化、京畿-京郊文化四者合之即为通州运河文化,这也是“通州”之所以为“通”的韵味所在。

通州城市的形成到及发展,无一不与元、明、清三代运河与漕运相关。漕运,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使得古通州随之繁荣。逶迤三千里的大运河,把皇家征敛的年约四百万石漕粮运抵通州,“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江南”,自古运河漕运,乃国脉所系。“舟楫之胜,可敌长城之雄;”“自通州至皇城四十里,铺石为梁,铁轮相博,车声益壮……”,南方各省漕船直接抵通州,通州运河呈现出千舟万楫之现象。乾隆时期,通州知府尹澍的七言绝句《万舟骈集》,“天际沙明帆正悬,翩翩遥望影相连。漕艇贾舶如云集,万国梯航满潞川”,描绘出通州运河的繁富与位置之重要,以及通州经济的一派繁荣。在通州运河上,漕船携带的南方土特产量巨数硕,另外,海外进口的“洋货”也为数繁多,南北方及海外货运在通州进行交易。

古运河在城市化进程中,历史的自然的遗迹正在消失。但积淀了千年的古运文化,在新时代城市发展历程中,必将形成独特的区域文化,促进运河沿线城市的新时期发展。

9月23日,2020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主论坛暨开幕式在京举行。活动以“运河上的京杭对话,共建共享新未来”为主题,京浙、京杭相聚在通州大运河畔,致力于打造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北京样本、浙江样本,让千年文脉奔流不息。

“坐着船,从杭州一直到北京”的梦想,一定不会太遥远。

(投稿:刘海舒)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