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芦苇摇,秋菊吐芬芳,锦鲤闲适游……秋天是北京一年中最美的季节,秋天的前门三里河更是美得让人心醉。媒体近日不吝夸赞地报道了当下的三里河,如此让人心醉的美景是“疏整促”的成果,是北京用“绣花功夫”精治城市的结果。
精细治理,背街小巷旧貌换新颜。近年来,北京紧紧扭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下大气力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通过专项行动美化城市“面子”、细化城市“里子”,全市共有3000余条背街小巷旧貌换新颜。针对不同情况,北京对背街小巷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封堵开墙打洞,修整胡同景观,实施架空线入地,实施一系列具体举措,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如今,各条背街小巷正按照“七有”“五性”要求,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无障碍设施建设等纳入到了整治范围,提升人居环境的舒适感和便利度,背街小巷彻底改变了模样。
精细计划,压茬推进治理见实效。早年间,三里河大多是大杂院,经过整治提升后,“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历史景观重现三里河。三里河的变化,是北京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的缩影。2017年,北京制定《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方案提出了先行示范再全面推开的精细实施计划,率先在东城和西城实施,逐步延伸至城市副中心和中心城区。2017年核心区1484条背街小巷启动整治,2018年,城六区和通州区1141条背街小巷完成环境整治提升,到2019年,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任务顺利收官,城六区和通州区累计完成3123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
精细实施,规范标准治理蕴风貌。北京的胡同蕴藉着历史文化,也是城市的肌理。从碍眼的电线杆到城市功能提升,从微景观设计到胡同面貌恢复,从小到大都有具体的实施标准。北京编制《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设计管理导则》,从色彩、气质、风格、肌理等方面,对建筑立面、市政设施、城市家具等十大类36项元素明确管控标准和规范,制定背街小巷精细化管理指导意见,建立责任规划师制度,聘请专家参与街巷规划编制、指导项目实施、跟踪规划落实。一大批胡同老街恢复了古都风貌,也重新焕发新活力,成为精品街巷,雨儿胡同、杨梅竹斜街等20条胡同小街还被评为北京“最美街巷”。
未来,北京街巷环境提升将更加精细化,让胡同的“慢生活”回归,给居民带来宜居之都的精致生活。
(投稿:平谷区融媒体 马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