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常态化核酸检测进行,人们对每天在核酸检测现场产生的诸如棉签、拭子杆、包装袋等垃圾的回收与处理产生好奇。记者了解到,在多个街道,涉核酸检测垃圾都采用“日产日清”、闭环式转运管理。
收集
多次消杀 专人负责
晚上6时许,随着当天核酸检测的结束,丰台马家堡街道环境办的几位工作人员开始忙活。他们去往街道所辖的各个核酸检测点,收集每天产生的涉及核酸采样的垃圾。
到达现场后的第一步,工作人员先对现场消杀。“先多次消杀,完了后再套上这个黄色双层袋。”一名工作人员说。记者注意到,工作人员会在每一个双层袋系上“鹅颈节”。之后,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这些垃圾被送到密闭式车辆上。“一会儿直接拉到街道设立的集中垃圾点去,等待第三方机构前来回收。”工作人员对告诉记者。
马家堡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郑荣甫介绍,街道涉及核酸检测垃圾的收集任务,主要由街道环境办成立的应急处理小分队负责,目前小分队有6名成员。“因为这种垃圾的特殊性,我们的要求是不堆积、不污染环境、‘日产日清’。”
记者随后来到朝阳区香河园街道的核酸检测点位,只见工作人员正在现场将产生的各类垃圾进行规范收集和打包。“包括‘大白’服、棉签棒、拭子棒、包装纸等。我们全部都要做多次消杀,而后装在垃圾箱里。负责运输的,是机构专门的车队。”核酸机构负责人丛垚表示,每收一次核酸采样的样本,就会带走一次垃圾。
转运
随清随走 闭环管理
记者了解到,各个街道对于涉核酸垃圾的处理,都采用“随清随走”“闭环转运”的管理模式。
香河园街道下设的多个核酸点位上,每天产生的核酸采样垃圾,在转运前至少有三次规范的消杀流程。“现场是三层包装,每层做好消杀,打包做好密封,然后再转运到实验室暂存。”转运到位于亦庄的某核酸实验室后,还要进行一次消杀,而后等待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前来清运。“这方面,卫健委是有统一要求的。为了保证安全规范,医废垃圾必须交给有资质的机构来回收处理。”丛垚介绍说,每天根据采样时间,会运输垃圾4到5趟。
在马家堡街道,应急小分队所使用的车辆以及街道设立的集中垃圾点,均采用密闭或封闭模式管理。“路线也是闭环管理,从现场取到涉核酸垃圾开始,到最后被运走处理,整个流程中,不与其他任何环境和其他任何垃圾产生交叉。”郑荣甫说,收集转运起来的涉核酸垃圾,最终是由区生态环境局和区城管委共同聘请的第三方公司,专业化运输到区里指定的焚烧厂进行高温焚烧、环保处理。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防止涉核酸采样垃圾回收处理的“最后一公里”出现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