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突发事件应对、未成年人保护等共11项法规草案今年拟审议。今天(1月17日)上午,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第二次全体会,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向大会报告工作。
回顾五年
制定接诉即办条例等法规37件
五年来,常委会制定接诉即办条例、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机动车停车条例、反食品浪费规定等法规37件,提请代表大会审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5件,修改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21件次,打包修改控制吸烟条例、公园条例、绿化条例等40件次。同时,听取和审议“一府一委两院”专项工作报告79件、计划预算报告25件,开展执法检查17项、专题询问12项、专题调研3项;作出决议决定41件;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197人次,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其中,完善新版北京城市总规贯彻实施所需的法规、跟踪监督“一张蓝图干到底”,推动民生领域工作更好适应群众需求。围绕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及时作出依法防控的决定,汇总公布涉疫法律法规规定,实施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专项立法修法计划并对有关法规开展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疫情防控工作报告。
指导街道、乡镇建立代表之家347个,村、社区和选区建立代表联络站2826个,将四级代表就近编入家站。发挥立法联系点“直通车”作用,设立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10个,将立法工作延伸到群众家门口。走好网上群众路线,通过常委会网站开设的“邀您提建议”专栏,就57件法规草案和11项监督议题公开征求意见。
向群众问需问计成为必经程序——编制规划计划都公开征求意见,检查调研都同群众当面交流,议题完成后都及时公开情况。探索“万名代表下基层”机制,四级代表3.8万人次就生活垃圾管理、接诉即办、城市更新、节水等法规草案同38.6万市民座谈交流,来自一线的“金点子”成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1.3万名三级代表受邀就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物业管理条例实施情况在“身边周边路边”开展检查调研,问题线索通过小程序直达检查组。引导代表结合议题每月进站联系群众、带着问题每季度回家学习充电、拿着“成绩单”每年向选民述职,让群众找得到人、说得上话、议得成事。
展望今年
拟审议突发事件应对等11项法规草案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全过程人民民主”将进一步丰富深化。报告指出,今年将深化“万名代表下基层”机制,将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建成制度宣传站、民意反馈窗、群众连心桥,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直通车”作用,规范和改进意见建议收集、汇总、分析工作,推进代表“月进站、季回家、年述职”制度化。
今年,将有哪些地方立法拟提请审议?今年将推动提高地方立法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推动立法决策同改革发展决策相结合,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编制实施五年立法规划,拟审议乡村振兴、建筑绿色发展、未成年人保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传染病防治、突发事件应对等共11项法规草案。
拟对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开展执法检查
人大监督将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聚焦群众所思所盼所愿。今年,拟对“两区”建设“一条例一决定”、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开展执法检查。
此外,就“十四五”规划实施、教育领域“双减”、绿色交通发展、林下经济发展、就业创业保障、金融审判、经济犯罪检察等议题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适时就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工作开展监督。
今年,还将就绿色交通发展及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开展专题询问。
强化代表建议工作的问题导向
如何加强代表工作能力?报告指出,将制定实施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基层市人大代表和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工作计划。组建专业代表小组,邀请代表参与具体议题。
代表议案建议将要求“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和“既要重结果、也要重过程”,强化代表建议工作的问题导向。同时,建好用好代表网上履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