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认可和接受。北京市政协委员,东直门医院针灸二区、疑难病诊疗中心主任刘宁建议,将中医药文化知识的普及和体验与基础教育拓展性课程融合,通过带孩子去野外采药、让孩子帮父母按摩保健穴位等方式,丰富课程的内容,提高孩子的兴趣。
北京市政协委员,东直门医院针灸二区、疑难病诊疗中心主任刘宁。程展驰 摄
刘宁称,中医药是一种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标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指出,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他认为,中医药文化课程走进中小学校园,对建设“健康中国”和提升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
“当前,大量‘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相关教材涌现,但在教材设计、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还需在实践层面进行进一步完善和推进,从而让中医药文化更好地融入到中小学课程中。”
他建议,将中医药文化知识的普及和体验与基础教育拓展性课程融合。一方面,可由中医药领域专家团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从而建立中小学中医药文化课程师资队伍。另外,北京市有地坛中医药园、北京中医药大学博物馆、中医科学院博物馆、故宫医药展馆及多处鲜药种植基地,均可作为课程实践基地。
如何提高孩子的兴趣?他建议开展趣味实践活动,包括中医药文化探源、穴位按摩与站桩操、饮食与日常作息、中草药辨识等内容,从而鼓励学生确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学校也可以搭建温棚、种植中药,通过染料手工课等方式寓教于乐。
他认为,应针对各学段特点循序渐进,系统化设计适合小学教育的中医药文化课程及配套教材。对于教材编写和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学校应聘请中医药专业人员指导,以保障内容的专业性。同时应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定期聘请中医专家参与课程评估,给予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