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话剧院的一名导演,北京市政协委员王剑男这些年不是在排练,就是去排练的路上,每逢重大历史节点的纪念庆典,他经常会接到创作任务,参与一些大型活动的导演工作,如国庆大阅兵、广场庆典、澳门回归20周年文艺演出等。多年大型活动的历练,使得王剑男早已习惯了奔波与忙碌,也使得他较同龄人显得更加睿智成熟,坦荡踏实,看起来更有故事。
用生命和激情打磨话剧
回忆起职业生涯,令王剑男难忘的事情很多,但要说印象最深的,则非这件事莫属。
记得那是2008年5月18日,汶川地震刚发生不久,他的导师兼领导王晓鹰急匆匆地给他打来了电话:“剑男,立刻收拾东西,我们去成都拍戏。”
“起初我觉得拍戏在北京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去那么远的地方,但老师说,在北京拍戏叫浮皮潦草,我们要到当地去,和成都话剧院的亲历者一起排节目,这样的戏才更有价值。”王剑男回忆说。
就这样,王剑男简单地收拾一下行装,5月20日便抵达了成都。此时的他才得知这个话剧的上演时间是在6月2日,也就是说,从抵达之日算起,距离上演也就只有12天了。而此时,他的手里除了一个还未打磨完成的剧本外,就什么也没有了。
在这12天时间里,王剑男和参演人员先是争分夺秒地考察了十堰、北川等震中区域,随后便返回成都,进入紧张的排练工作。当时大地震刚过,五六级的余震还时有发生,虽然成都不处于震中,但是随时也还有房倒屋塌的危险。一方面是自然灾害带来的生命威胁,另一方面是时间紧迫带来的心理压力,当时的王剑男和演职人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每天只睡4个小时,顶着巨大的身体和心理压力,完全凭着坚强的意志力完成了这部名为《坚守》的话剧。这部话剧是国内第一部以汶川大地震为题材的舞台作品,也是第一部来自地震灾区的文艺作品。
这部用生命和激情打磨出来的话剧一经上演便广受好评,由于地震发生未久,所有观看话剧的观众都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可以说这部话剧所产生的社会意义要远大于艺术本身。参演该剧的演职人员的敬业精神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该剧组荣获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称号。该剧组的临时党支部荣获了“优秀党支部”称号。该剧也荣获了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优秀作品奖。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重大主旋律题材的导演工作,当然更多的工作是我的老师王晓鹰做的,我只是辅助他,但那一次确实是我职业生涯中最为感动的一次,不仅感动于剧组同事们忘我的奉献精神,更感动于中华民族在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展现的坚韧意志和英雄气概。”王剑男说。
戏剧究竟能做什么
说起2020年,每个人心里都有太多的心酸和感动。那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让庚子年的春节彻底变了味道。举国上下聚焦武汉,新闻、网络、各种媒体渠道都在第一时间向全国人民报道着最新消息。那一年,无数医护人员不顾自身安危踏上驰援征程,以人民之名,点亮了生命之灯。然而,那时的王剑男却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他看到千里驰援的医疗队的无畏逆行,他看到无数志愿者、义工的壮举,他看到无数企业不计成本地转型生产口罩等防护器材时,他不停地问自己“我究竟能做什么?”
时逢3月27日,国际戏剧日,当时一位戏剧媒体朋友邀约他写一段寄语,当时的王剑男心乱如麻,只凑出两句“我曾问自己,面对绝望时,戏剧究竟能做什么?我尝试回答,也许等绝望过后,戏剧能让我们记住,我们曾经历过绝望吧。”这样两句充斥着黯淡情绪的话,记录了当时他的感受。
那年6月,武汉疫情的阴云渐渐消散,一位导师邀约王剑男一起前往武汉,与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的同仁们共同创作一部反映疫情的话剧作品,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答应了,沉寂了半年的他终于兴奋了起来。
王剑男刚一抵达武汉,创作便争分夺秒地展开,由于是原创现实主义作品,所以需要大量的采访和深入生活,所幸每位合作的演员都有深刻的亲身经历,他们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分享给了王剑男。于是在那一段日子里,王剑男的每一天几乎都是在感动中度过的。
“至今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一位青年骨干演员,也是一位下沉党员,他从2月起就下沉社区,一天没有休息过。他讲起了经历的种种细节,一个一米八几的大汉,说到激动时眼泪是‘砸’出来的,砸在桌上,我仿佛听到了声响。”王剑男回忆说。
七八月的武汉,天气是炎热的,排练厅里虽然有空调,但是剧情是发生在冬季,所有的演员都是穿冬装,包括为了表现医务工作者,大量演员在剧中要穿戴全套的防护服,每次联排都是2个小时,他们没有任何怨言。出于对演员的爱护,王剑男曾跟他们说,不必全场都穿防护服,其他场次候场时可以脱下来透透气。但演员们都回答说:“我们必须要穿,当时所有医生护士们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要演他们,必须有这个体验!”
就这样,经过两个月紧锣密鼓地编排,这部名为《逆行》的话剧上演了,并于10月下旬进京在国家大剧院进行演出,大获成功。在印制演出说明书时,需要王剑男写一段导演的话,于是他又想起了年初自己那充满黯淡的两句话,但此时的他,又加上了一行:
“我曾问自己,面对绝望时,戏剧究竟能做什么?我尝试回答,也许等绝望过后,戏剧能让我们记住,我们曾经历过绝望吧。
现在,我可以告诉自己,戏剧可以引领我们,勇敢地走出绝望,并战胜绝望!”
讲好中国故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王剑男认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这不仅是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使命,同时也是如他这样政协委员,通过本专业践行凝聚共识的履职手段。
“其实我们的生活,是由点点滴滴的故事组成的,从大部头的文学作品,到现在繁荣发展的影视作品,哪怕打开手机一段小视频,里面都有一段段起承转合的故事。故事先天具备传播的优势,无论是文字、影像,哪怕是口耳相传,我们所经历的生活,其实都是故事。”王剑男这样说。
王剑男认为,我们经历的故事虽多,但如何讲好却没有捷径,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优秀的作品,要体现出时代的风貌,要体现出时代中一个个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同时要用真挚的情感驱动创作,这样才能够创作出有深度、有温度的文艺作品。
王剑男曾经创作过一部名为《右玉》的作品,这是一部反映山西“右玉精神”的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曾点评“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在创排阶段,王剑男带领全体主创走进雁北体验生活,与当地民众同吃同住,共同感受这片土地上的气息,感受七十年来几代共产党人久久为功、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这种意志至今仍影响着当地的人们,也影响到了王剑男和全体主创人员。
“其实文艺创作无论什么题材,我认为都应当以生活为老师,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只有深入生活,创作者才能走进人物内心,进而从精神层面理解人物,这样刻画出的艺术形象才会被人们接受、信服。”王剑男说。
政协委员该做些什么
王剑男是“80后”,是市政协委员中最年轻的委员之一,虽然他年纪不大,但他对于政协委员这个称号有着很多自己深刻的理解。
王剑男认为,政协委员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委员发现问题,不能仅仅是发牢骚、挑毛病,而是要充分发挥委员的主观能动性,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
“我认为委员在调研时了解情况,并与政府各主管单位、各分管部门进行沟通调研的过程,其实就是践行人民民主和政治协商的具体体现。”王剑男说。
王剑男还表示,委员建言资政,最直接的切入点就是提案工作。而优秀的提案往往兼具了“真实性、必要性、可行性和前瞻性”,这种提案绝非一时的灵光乍现,往往都是在经过缜密的调研、分析后的成果。因此,政协委员在履职时,无论是面对自己所熟悉的专业领域,还是面对在社会人民群众中具有广泛性、普遍性的问题,都应当本着严谨的态度,当作一门课题去进行调研、了解、学习和探讨,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可信、言之可行。
虽然王剑男是一位话剧导演,在文艺工作方面造诣不凡,但他却常怀谦卑,从不认为自己在文艺方面有足够的代表性,因此在准备政协提案的时候,他更愿意去考虑从一些民生小事挖掘自己的提案线索。他注意到北京有约52万残疾人,建议政府应当为他们做到更好的无障碍出行;他注意到北京有约72万农民工,建议政府为他们做到更好的工作权益保护;他还注意到北京有数不清的私人影院逐渐变了味道,建议对其明确行业归属,并对其加强行业监督。这一件件提案,一条条建议,都是他珍惜委员荣誉,积极履职尽责的明证。最近他又和聋哑人维权问题“较上了劲”,让我们一起期待他新的调研成果吧。
“感谢政协,给了我机会能够参政议政,让我作为一个个体,能够为这座城市发声;让我能够时刻提醒自己,我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我也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担负着一份责任。”在担任政协委员的日子里,王剑男始终在想,作为政协委员,还能再做些什么,才能让这座城市更好一点?这是一个谁也无法帮到他的问题,但我始终相信凭着他的坚持与执着,一定会有一个令人期待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