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实施情况报告
单用途预付卡“三无”状况初步扭转
9月20日,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北京市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本次执法检查坚持问题导向,紧扣条例规定,围绕监管职责履行、监管措施落实、社会共治和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建设、违法行为惩处等六个重点内容,聚焦发卡备案、示范合同、资金存管,预付卡服务系统、预收资金存管信息平台建设,着重检查法定职责是否切实履行、法规制度是否有效落实、法律责任是否严格追究等。报告显示,目前,本市单用途预付卡“三无”(发卡主体无门槛、预收资金无监管、服务质量无保证)状况初步扭转,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报告指出,截至目前,已有14个行业部门、28个行业领域明确了职责分工,“市场监管统筹、行业部门主责”的预付卡治理格局初步形成。配套制度也不断出台,截至目前,商务、体育、文旅等部门出台了预付卡合同示范文本,涵盖了生活服务、体育健身等14个领域;共享交通、机动车维修等领域出台了备案制度;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等领域出台了资金监管制度。平台建设初具规模,本市单用途预付卡服务系统和预收资金存管信息平台均已上线,为经营者备案、消费者查询、资金存管提供了支撑。
同时,法治化治理效果初步显现,示范合同文本逐步推开。报告指出,教育培训行业已要求全部签订合同,体育健身行业正在全面推行合同示范文本,医疗美容行业签订合同已逐渐成为共识,美容美发等行业不签合同情形有所好转。资金存管制度逐步推行,目前,预收资金存管制度正在各相关行业积极推进,各存管银行实时资金存管额高峰时超过78亿元,为本市防控预收资金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张小小的预付卡,一头连着各行各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考验的是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建议,要加强统筹协调与整体推进,不断提升治理效果。市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单用途预付卡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对尚未明确分工的细分领域,尽快明确行业主管部门;大力协调推进单用途预付卡跨部门综合监管改革工作,从源头上彻底解决监管责任不明确、协同机制不完善、风险防范能力不强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