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6日),2023年“一带一路”数字地球论坛在位于北京的国际科技组织总部集聚区开幕。此次论坛为期3天,将发布《数字地球支撑“一带一路”国家可持续发展宣言》,和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策划编撰的《“一带一路”南亚资源环境地图集》,该图集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首部系统描述南亚及域内经济走廊的大型综合性专题地图集。
据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沈洁介绍,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本届论坛以“数字地球与‘一带一路’国家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埃及、俄罗斯、摩洛哥、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3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百余名嘉宾参与。今年5月,全国首个国际科技组织总部集聚区在京启用,在2023中关村论坛上作为“十大重大成果”重装发布。为此,北京市科协建立了专业化的“服务管家”队伍,提供一对一联系沟通服务;此外,围绕聘用外籍人才政策、国际科技传播等国际科技组织关心的话题,每月开展沙龙活动;同时,组织首都高端智库,开展政策研究,探索国际科技组织发展路径。未来,北京市科协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联络各方共同推动集聚区建设,发挥叠加政策优势,以更大力度、更多维度赋能国际科技组织。
会上,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与“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签署合作发展谅解备忘录;国际数字地球学会“数字丝路”国际科技联盟与印度尼西亚遥感学会、蒙古地理空间协会签订合作发展框架协议。
“一带一路”数字地球论坛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支持下,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国际数字地球学会“数字丝路”国际科技联盟承办。该论坛围绕“一带一路”国家的数字地球科技发展现状及面临挑战,数字地球在支撑“一带一路”国家可持续发展方面,特别是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应对、韧性城市与社区、灾害风险管理、考古与遗产保护、海岸带管理、山地灾害监测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研讨。